严 盟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对近二十年云南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围绕“音乐形态”、“人文背景”两方面探讨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在不同学术分期的研究重点和时代特征,研究呈现出“局外”描写为主以及侧重音乐形态研究的特点。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形态研究
近年来,随着云南少数民族多声音乐研究活动持续升温,不少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了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并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本文旨在梳理该领域近二十年相关学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特点进行总结。
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始于20世纪末,20世纪末以来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从李元庆到张兴荣再到白学光、蒋青、游凌涛,呈现出一条学脉清明的学术研究轨迹。1989年李元庆年率出版的专著《哈尼哈吧初探》首次提及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其后,张兴荣的《民间多声复调音乐的奇迹一哈尼族5一8声部复音唱法考察记》成为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的第一篇期刊文献,之后至2007年白学光发表的《解读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以红河具普春村为案例》使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再次发酵,之后10年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以1995年至2015年为限,笔者共搜集到内容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为研究对象的文献11篇,从体裁角度观察,这些文献分别涉及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人介绍2篇,调查报告2篇,音乐形态分析2篇,综合文献2篇,另外,在专著《哈尼哈吧初探》①、《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②涉及哈尼族多声民歌介绍,这些文献构成了本文写作的重要基础。
一、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现状
根据学术特征与发展趋势,近二十年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可划分为20世纪末(1995-2005年)、21世纪初(2006-2015年)两个学术分期,20世纪末的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主要以音乐形态研究为主要学术关注点,这一时期文章内容主要为声部、节奏、和声、织体、调式、结构、演唱特征、伴奏等音乐形态分析研究,并对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人文环境作了初步介绍;21世纪初的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相对活跃,呈现出研究文献数量增多、文献类型多样化、研究主体扩大等变化,研究以人文概述、形态分析为主,研究者通过进一步实地考察调研,从多维度视角对哈尼族多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生存状况、音乐主体作了更全面的介绍,其研究视角凸显出“局内观”与“局外观”的对比。另外,此阶段学术期刊发表频率逐年上升,研究成果展现呈现多元化特点。
总的来说,近二十年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主要为“音乐形态”研究和“生存状况”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着重从“多声部民歌的文化阐释”、“文化孕育多声部民歌”两个视角探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文化的关系,前者以哈尼族多声复调音乐产生的审美意识为例,相关论文有张兴荣的《民间多声复调音乐的奇迹——哈尼族5一8声部复音唱法考察记》、《哈尼族民间八声部复音唱法的艺术特征》,后者以哈尼族栽秧文化对多声部主题歌“依色舍”产生的影响为例,代表性论文有白学光的《解读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以红河具普春村为案例》。
二、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特点
目前来看,红河哈尼多声部民歌研究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研究者以“局外”描述为主要书写方式
研究者的书写方式关系到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立场,书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最后一部,用文字、谱例、图片等静态符号展现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近二十年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书写”方式主要表现为局内表述、局外描述的特点。
局内表述与局外论述对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除了像白学光③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学者,既能以“局内人”身份感性表述,又能从“局外人”角度理性描述,能对研究对象多维度描写;其他文章多数采用“局外”描述的方式书写,描述建立在研究者考察调研、音乐形态分析之上,如张兴荣的《哈尼族民间八声部复音唱法的艺术特征》、蒋青、游凌涛的《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形式与结构特点》,还有少数介于“局内”和“局外”表述的文章,如张兴荣的《民间多声复调音乐的奇迹——哈尼族5一8声部复音唱法考察记》,以“局外人”视角描述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吾处阿茨》和《苏咪味呢略》的艺术特色,通过采访哈尼民间艺人,以“局内”视角表述了《吾处阿茨》式的多声思维是怎样形成的。
(二)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音乐形态研究
据统计,近二十年关于哈尼族多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研究的成果数量占研究总量一半以上,在调查报告类文献中,也有关于音乐人文的研究,但仅对民歌的起源、地域流传简单作介绍,并没有对音乐的流变情况作更深入的探讨,研究中对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关注较少,导致其研究方法不能与人类学、民俗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理论相呼应。
三、结语
近二十年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形态、音乐人文、传承发展三方面。从研究侧重的角度观察,研究存在侧重点不均衡的特点,在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音乐人文方面研究成果稍显微弱,另外,少量文献针对哈尼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提出了相关性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的行为必定受思想观念影响,我们在分析研究音乐本身的同时,应该将研究视角投向音乐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搞清楚音乐行为背后的思想,及思想形成的原因,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作为人类行为一部分的音乐在特定环境中是如何存在的。■
注释:
① 哈尼族在山野劳动与谈情说爱时唱的“阿哧”,演唱方式亦常出现自由和谐的多声状态。载于《哈尼哈吧初探》,昆明:云南民族音出版社,1989.11
② 李元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
③ 白学光:哈尼族,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