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金沙江畔彝族酒歌探析

发表时间:2025/07/30 00:10:19  浏览次数:13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时晓莹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元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居住有彝族人口74.04万。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民,在岁时节庆时都会唱起高亢激情的彝族酒歌,抒发内心情绪。因此,酒歌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彝族酒歌它具有集体性、文化性、民族性、综合性和宗教性等特点,并把彝家人的生活特征和风俗习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彝家人在上千年生活与文化中创造的独具风格的传统彝族音乐文化之一。学习并研究彝族酒歌,对于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彝族;酒歌;概况

一、彝族酒歌历史背景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地处滇中腹地,早在4000多年前,楚雄州境各地就已先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目前常住人口27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1.61万人,其中彝族人口74.04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82%。云南地区彝族主要的聚集地在北纬22-29,东经98-106间约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位于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彝族,原称“夷族”,源于汉史记载中“西南夷”。彝语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中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夷”发音为尼,故汉语记载多称“夷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夷族称谓带有贬义(华夷相对),1956年,政府在号召破除旧社会民族歧视的同时,把“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具有兴旺发达之吉祥寓意,故把“夷族”改成“彝族”。

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坚韧乐观,勤劳朴实,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音乐文化,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各民族酒歌。酒歌是中国民歌题材风俗歌的一种,通常用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祭祀仪典等场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彝族酒歌。它们的语言使用更加通俗直白,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时而传递出彝族人民与酒通灵、万物相依、和谐共存的古老理念,时而表达彝族人民遵循伦理、讲求礼仪、尊老爱幼、珍惜友谊的道德观念,彝人用酒歌来描绘事物憧憬未来,寄托深情表述理想,崇奉多神树立信仰,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彝族人民的集体智慧。

二、彝族酒歌基本概况

(一)来源。彝族酒歌来源于民间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迎客调、进门调、娶亲调、哭丧调等等,分为敬酒歌、祝酒歌、迎宾酒歌、对唱酒歌等几个类别。

(二)组成。一首完整呈现的酒歌一般由曲调、乐器伴奏、伴舞三个部分组成。有的曲调有固定的歌词,有的没有,要临时即兴填词。彝族酒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巴乌、葫芦笙、马布、月琴、口弦、笛、三弦、铜鼓、编钟、大扁鼓等等。其中月琴是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它的弦通常有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由竹子或铜制成的簧片,形状像树叶,在口弦中间有一个簧舌,主要靠吹奏者的气息来控制音色;“玛布”也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吹奏者用鼻孔吸气,鼓腮,之后连续不断送气,保持它的长拍旋律。“玛布”的表现力很强,可模仿鸟雀鸣唱、婴儿啼哭等声响;伴舞方面:搭配彝族酒歌的舞蹈一般分为独舞和集体舞两类,集体舞居多,如“跳歌”、“跳月”、“跳乐”、“锅庄舞”、“打歌舞”等等。这几类舞蹈的共性是动作欢快,节奏感强。有伴舞的酒歌其伴奏乐器一般使用月琴、笛子、三弦。

(三)种类。彝族的歌曲种类有:情歌、喜歌、史诗歌、风俗歌等几类。其中风俗歌又包括喜酒歌、巫师调、叫魂歌、送鬼歌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分为俄、雅、左、格等类别。“俄”是彝语“唱”的意思,可用于各类场合,气氛较轻松随意;“雅”是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青年男女,多由触景生情而唱;“左”是种婚礼歌,由婚礼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唱边舞;“格”是种用于葬礼或祭祖活动时的规定歌曲。

(四)唱词。彝族酒歌的唱词内容广泛,取材多样。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常以歌唱的形式来宣讲历史、提升道德、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传承风俗等。所以,酒歌存在大量短小精干,直击人们心灵的话语。比如;喝酒要喝醉,醉了好唱调;喝酒喝双杯,醉了图吉祥等等。

(五)唱腔。彝族酒歌的唱腔一般根据唱词内容的起伏而起承转合,或流畅委婉,或温柔婉转,或抑扬顿挫,极具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俗话有云:“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彝族酒歌文化更是渊远流长。它不仅表现出彝族人民的豪迈性情,更传达出彝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彝语有云:“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酒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分支,彝人有话“会吃奶就知酒味,会说话就会唱歌”……彝族酒歌是他们热情酿制的甜酒,养育了成千上万的彝家子孙。千里彝山就是大自然烧制的酒坛。酒坛里的美酒,就是一首首高亢优美的酒歌。我们彝家儿女,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了这片养育他们的神奇的土地上。外界评论家有云:“彝山人把厚重的历史文化酿入无尽的欢笑,因此有了美酒;彝山人把火的热情融进了酒杯,因此有了酒歌。”彝家人喝着美酒唱着酒歌,提锄下地、扛犁上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彝家的春色已被酒气吹绿,彝家的秋色也在经久不息的酒歌中催熟。这风景,正是我们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彝族酒歌以酒为媒、借酒咏歌,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

[1] 车绍留,张桂仙.刍议当代民族声乐的和谐发展[J].民族音乐, 2011,06(04):13-16.

[2] 施淑静.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渊源与内涵[J].时代文学,2010, 07(01):87-89.

[3] 马迪.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J].电影评介,2009, 09(07):47-48.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