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爽
(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在高等教育持续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显露出一些弊端。本文通过探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途径、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问题,以期构建成熟和系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优秀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
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人才。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高等院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音乐专业学生出现了一些如就业口径狭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多层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近几十年,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沿用“专业知识为本”的课程体系,强调“专”和“深”,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各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整合,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意识淡薄,人文素养匮乏等等问题。同时,一部分课程内容观念比较陈旧,有些教材长年不变,抱残守缺。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沿袭口传心授和机械训练的单一方法,束缚了学生眼界的延展,造成了音乐课程在整体上的审美性和艺术性的缺失。
(二)缺乏师资队伍专业性的建设。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各高校之间竞争压力的加重,院系在教师队伍的组建上,普遍存在着追求高学历现象,使得一些缺乏师范类专业培训的年轻教师草草地挑起教学的重担。有些学院在教学评估时重科研、轻教学,造成教师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个人判断来开展教学,忽视了客观的、专业的教学规律。年轻教师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的精英式教育模式及自身良好的艺术造诣是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清晰严谨地传递给学生,就真正地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类型
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音乐人才,教育部鼓励各高校开展创新型实验,朝着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重,“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增加本专业与其他专业交流的基础上,要创造一个思想碰撞、取长补短的平台,允许不同观点和不同学科的“大交流”。具体来说,可以精简必修课,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教学效率。如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可合并成音乐史与欣赏课。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它始终面向基层工作。这种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学生在掌握系统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着重拓宽艺术视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教学、宣传、艺术策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锻炼实践能力,期间要求学生们虚心学习,勇于尝试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的特质就是具有敢于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学生要辩证地、批判地对待问题,培养思辨式思维模式,不能一味地盲从权威或随波逐流。音乐学科的专业特性就是要发挥人的创造力,如果总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何谈这一学科的前途呢?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广阔的、可以自由施展的平台,多组织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自选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三、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才,要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即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来进行教学和娴熟从容的能力来应对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打造一支专业性更强的师资队伍,音乐院系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思路。第一,鼓励教师多参与专业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第二,教师自身要构建反思式的思维模式。面对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与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演变,教师要善于思考、总结,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第三,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构建。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全面化,方法要多样化。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第一线的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部门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通识课程的建设工作。利用这个良好契机,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增加丰富的通识课程等多种途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构建中要注重艺术学科与自然、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坚持“专业过硬,博采众长”的理念。鼓励各高校开设如“中国文化纲要”、“美学入门”、“艺术哲学”等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博览各门艺术的精粹。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路。要构建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培养模式,就要把单纯的实践课程设置提升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高度,最终建立一套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结构合理、内容翔实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高校音乐专业实践课程的构架思路其实可以更为宽泛灵活。其中最广泛使用的音乐会模式,就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从曲目的设计、编排到演出的策划、排练,再到宣传资料的印发等等环节,都要求学生的参与。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庞杂繁复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言以蔽之,也不可盲目跟风。在强化本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提高音乐人才培养的质量,并重视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等人才培养要素,以期构建科学的、系统的、成熟的模式。
[1] 张克学.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0.
[2] 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4,06.
赵爽,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