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

发表时间:2025/07/29 13:33:55  浏览次数:11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樊宇红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古诗词艺术歌曲词典雅、曲精致,词曲搭配的相得益彰。许多优秀作品被选入高等院校的教材,并成为声乐学生经常要唱的曲目。要使这些作品由精致变为生动,并且赋予这些优美作品“生动的生命状态”,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是至关重要的。这首先需要演唱者对整首歌曲作品感同身受;再熟练运用演唱技术,对作品给予真诚的理解和升华。

古诗词艺术歌曲;二度创作;生命状态

中国的古典诗词以其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许多作曲家用西方艺术歌曲的形式和作曲方法为这些精致典雅的古诗词谱曲,写下了很多传唱不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些作品拥有传统的文化积淀,和现代多样文化的渗透,虽然短小却极富感染力。如何唱出作品的内在含义并引起情感共鸣,我想每个演唱者已然有自己庄重的理解。但不管如何表达,大家的初衷是一致的,即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赋予作品生动的生命状态,也就是对演唱者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一、创作背景的准确把握

(一)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

优秀的作品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演唱者面对作品首先应该做的是对它的还原与解释。虽然这种还原或多或少有理想的成分,是相对的也是有限的。但这是每个歌者必须遵循的原则,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的把握,也是对艺术的尊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我住长江头》。读过作品,你看到的是广袤的长江边上一个翘首思念的女子的爱情期许。这首词谱曲,借以表达其内心深处缅怀革命先烈蒙难的悲哀心情。曲中的爱是悲壮而深沉的,演唱者在演唱时不应过于热烈和激情。”所以了解一首作品,既要了解作品本身,也要对词曲创作时的特定的时代有深刻的挖掘。

(二)社会的审美背景

苏轼豪放、欧阳修婉约、李白洒脱,每个作者的作品表现出的风骨是不一样的,但是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总会受当时大众文化审美趋势的制约,豪放也好、婉约也罢,多少会受社会审美的影响。下面仅以作品《枫桥夜泊》为例:《枫桥夜泊》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以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为歌词谱曲的一首艺术歌曲。盛唐之下国泰民安,文人作品讲求韵味,重视艺术作品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作品中“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整首作品寓情于景,平淡自然像是一幅中国的写意山水画。作品虽然惆怅忧郁,却是哀而不伤,盛唐气象与当时文人气韵并重。作品创作背景不同,作者的经历、艺术素养各异,使作品各具特色,为此,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能使我们在追根求源的基础上解读作品,使歌者在艺术实践中可以更好的把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歌唱语言的准确把握

诗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本身讲究格律、押韵、轻重抑扬,但是“音乐美”是中国古诗词独有的特色,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建立在古诗词语言规律和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

(一)字正腔圆的把握

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指出“字若不真,曲调虽和,而动人不易”。要把握一首作品的韵味,“字正腔圆”是第一步:作品要先朗读,将每个字的开头、字腹、字尾以及声调和句与句间的开合读的清晰准确。管林在《姜嘉锵的演唱》中对着姜嘉锵成功演唱的评价是:“出声清晰、归韵准确、收音隽美”——其实就是强调咬字“三步走”:1、强调字头“喷口”即出声:2、字腹引长;3、保持圆腔字尾收声。例如姜嘉锵在描述演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要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的“天”字要“窄母音往宽母音上靠”;无独有偶,张权在教学中对于初学者也有要求“窄字宽唱”。而且她的演唱也很好的诠释了这四个字。一方面注重“字正”;例如歌曲《我住长江头》,首句“我住长江头”她要求在“长”字上增加下方小三度的倚音,为的是不把“长|”唱成“畅”;而另一方面又注意“腔圆”,在演唱“共饮长江水”时,她要求“水”字在跳进中,可见“字正腔圆”不仅仅是我国歌唱所追求的审美标准,既能正确传达中国传统语言的韵味,又解决了“西洋唱法”演唱“中国诗词语言时的矛盾,有利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广大中国听众所接受。

(二)语气节奏的把握

完整古诗词的语言表达除了“字正腔圆”外,处理好诗词的语调语气和节奏也很重要。不同的情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语调和停顿。准确的把握高低、快慢和抑扬的变化才能使演唱的韵味更浓。姜嘉锵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对“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的处理:三个语汇的的音量次第放开,逐渐舒展开来,满溢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演唱中的停顿要求音断情不断:比如《大江东去》一曲,上阕整体以朗诵性和口语性为主,要唱出乐句中的大线条,不要在休止符处断掉气息而失掉乐意,以把握英雄的豪迈情怀。

总之,诗句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抑扬顿挫、韵脚的回环荡漾,需要细细的品读与处理。而且古诗词语气凝练、言简义丰、跳跃性强的特点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吟诵才能再现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三、词曲意境的统一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西方艺术歌曲传入中国的新的衍生,作曲家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或跌宕或清新淡雅,处处体现古诗词特有的意境。

(一)旋律刻画作品意境

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这首词是苏轼在历经“乌台诗案”三年后被贬谪到黄州游赤壁时所写。曲作者青主很好的传达了作品的意境。词的上阕,曲作者运用了宣叙调的手法,整体以朗诵性和口语性为主,但在“大江东去”,“江山多画,一时多少豪杰”处旋律处理却奔放、饱满,再现了江河的浩荡和古战场的雄奇壮丽:词的下阕“小乔出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描写,使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青主运用富有歌唱性的咏叹手法,在绚烂的E大调上展开描绘,在“雄姿英发”一句临时离调为降A,舒展潇洒。使诗人笔下的周瑜栩栩如生。全曲e-g-e-E-降A-E-e的调性布局得体的表现出词中“寄情山水,凭吊历史人物;神游故国,感叹人生兴衰”的情感。

每首歌曲旋律的进行都有着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连断放收等多种表现手法,以展现歌曲的艺术形象。每个乐句与音符都是作曲家慎重思考安排的,以尽量的塑造和表现思想情感内容。例如艺术歌曲《满江红》,歌曲一开始在mi— —so两音之后接了一个八度的大跳,这是曲中一个“标志性”的音程,一曲中的向下八度似作者倾吐极度强烈的悲愤:向上八度,表达作者的慷慨激昂的雪耻之志。

(二)伴奏营造想象空间

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作曲家在创作中不论运用的是现代还是传统技法,旋律创作精雕细琢,保持了中国诗词清雅高洁的韵味;钢琴伴奏则诗意浓浓,提升了古诗词艺术作品的整体艺术内涵和审美境界有助于歌者对作品意境的把握。例如,作品《我住长江头》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贯穿整个伴奏织体,仿佛江水连绵不绝;《枫桥夜泊》低音伴奏如钟声回荡,高音和弦似滴滴夜露,再现了诗歌中那个不眠夜晚,使音乐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从而完美的营造和拓展了作品想象的空间。钢琴伴奏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形象更加丰满,使作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好的音乐是活着的,是思维的声音——钢琴伴奏给予了歌者想象的翅膀,有助于歌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使其成为真正的音乐而不只是单纯得声音。

四、技术手段的熟练

西方的作曲技法和传统的音乐理论的结合不仅使中国古诗词得到了新的深化和体现,而且增加了要表现好它的难度。

中国当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吴碧霞他们的歌唱表达丰满感人与其娴熟的技巧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呼吸、共鸣、发生状态、音色变化等技术手段的获得与熟练应用,将使艺术表现的范围相应扩展。当然,这并不是说,艺术表现只是一味地炫技,这样的“伪乐感”一样的没有生命力。虽然技巧决定结果,效果却决定于曲子的意境、和思想。对于所演唱的曲子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没有深刻的体会,就不知道要产生何种效果,就不知道用何种技巧去实现。

五、感悟音乐的能力

“要最终达到对音乐内涵的深入的体验,声乐表演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而且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与认识生活的能力”。今天作为一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绎者,不仅要传达千年之前诗歌中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还要顾及曲作者对这些情感的提炼和升华。演唱者大量的情感经验积累,高度的文化修养水平,以及对音乐的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生活情感的积累和音乐分析能力

“歌唱家姜嘉锵在演唱唐诗歌曲《枫桥夜泊》时一方面以各种方法掌握词作者张继的身世、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一方面到苏州寒山寺去实地体验诗中描绘的意境和情感色调。在歌唱中若能准确找到你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真是的存在,那么歌唱的表演就有了“根”。如同眼界决定境界一样,高度的文化修养水平和对姊妹艺术的理解有助于加强我们的感受力,扩大我们的感受范围。往往在一首曲子遇到的一个境界,一种情调仿佛相熟:仔细一想,原来是从前读的某一首诗,或是喜欢的某一幅画,就有这个情调和境界。文化修养可以使我们对更多的音乐发生共鸣。

(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含蓄”与“意境”并重,是真实激情和细致内涵的思维。近视代的作曲家又赋予其“借抒怀以古喻今以回归探求现实”的主题意义。这需要我们拥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有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的自我情感和作品的意境才能发生共鸣的。作品《阳关三叠》开始感情平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没有一字说“送”没有一言道“离”,只是描写了咸阳城在一场春雨过后的景象:初春的柳枝微绽新绿,街道上干干净净,但是此情此景与平日里大道上尘土飞扬、车马飞驰相比不是更显得寂寞凄凉?通过想象就会明白作者激越的感情抑而未发;后一部分立即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旋律一开始切分节奏的运用和八度的跳进到乐曲的最高音,向别离是发自肺腑的声声呼唤。乐曲最后由一声常常“噫”进入尾声,对这一生叹息的无奈和不舍能想象得到多少,你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理解就有多少。有个性的未必都是艺术,但艺术必定都是有个性的。

当然,我们强调感情的投入对歌唱的重要影响,并不意味着感情要无限制的宣泄。表达一件作品,味道是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要忠实又要生动。技巧和感情以及表演最要紧的是真实、真诚、自然、不能有半点勉强和做作。表情、动作更多的是在音乐里,我们应该用音乐去抓人,不是用自己的声调口吻压倒或者遮盖作者的意图。

总之,正确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对于一个好的演唱者,总是体现原作的精神面貌非常突出,真要细细琢磨,会发现一些特别的韵味。名家二度创作的功力、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在透彻的理解之后自我与作品的完美融合。如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窗口里关注诗词艺术,即是对古诗词的最完美的演绎。

[1] 戴勇.谈歌曲的二度创作和艺术生活[J].音乐生活,2004.

[2] 郝建红.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问题[J].黄河之声,2009,07.

[3] 冯冰.浅谈中国声乐语言的咬字技巧[J].音乐天地,2009,03.

[4] 刘建林.论歌曲的二度创作[J].艺术教育,2006.

[5] 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J].交响,2001,02.

[6] 张文勋.诗词审美[J].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2.

[7] 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指南[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

[8] 李佳.论歌唱的文字语言[J].艺术教育,2009,04.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