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娜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藏族民歌作为藏族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大的传承人群,也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藏族民歌也随之传承其经典并不断嬗变。本文站在当代文化的视角,探寻藏族民歌在地理环境、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显著特征。
文化视域;藏族民歌;传承嬗变
一、研究背景
(一)藏族民歌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藏族文字自然也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藏族文字产生以前,有一种美丽的表现形式,叫做藏族民歌,它传唱悠久且广泛,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根据现存的藏文文献资料显示,在古代时期的藏族人民语言交流基本上多是以民歌作为表达方式。藏族民歌因其在文化、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要求演唱者具有纯美的音质和宽广的音色,表现出极强的高原特色,旋律起伏很大。
(二)藏族文化
藏族民歌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他们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将自己民族的历史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依据藏族古老的诗歌、神话、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不断丰富和积淀,才形成了如今的民歌演唱形式。除此之外,“风俗歌”作为藏族民歌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民歌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风俗活动中演的歌曲,包括箭歌、婚礼歌、酒歌、猜歌等。例如酒歌(藏语称为“羌谐”),是藏族同胞们在喜庆欢聚的时候,用来相互敬酒演唱的歌曲。同时,还有婚礼歌(藏语称为“充谐”),也就是在藏族人婚庆典礼上所演唱的歌曲,是一种相对较为大型的习俗性歌曲,但是这个习俗性歌曲只是在一些藏区传唱。其次,藏族民歌承载着宗教信仰。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藏族文化通过藏族民歌的这种传递最直接的表达主要是通过一种叫做“嘛尼调”的歌曲。“嘛尼调”也称为“六字真言歌”或者“诵经调”。被藏传佛教信徒们广为吟唱,并借以表达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不仅如此,藏族同胞们还常常用民歌来传情达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山歌”。山歌的唱词大多表达对家乡、父母、情人、骏马的思念;还有对神山、圣湖的赞颂;对命运的感叹;对独行中孤寂的排解等等。
二、文化视域下藏族民歌的传承
藏族民歌充分汲取了藏族文化的营养,藏族人民生活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域,峡谷深切、边缘高山环绕、高寒缺氧,内部纵横有许多巨大的山系与外界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藏族传统文化,而且使藏族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它独有的风貌。在当今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古老的文化都被不断地冲击,面藏族民歌能否在对汹涌来袭的现代文明时继续坚守本性,成为其传承中一项难以回避的课题。
在当下文化视域下,传承显得尤为困难,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藏族民歌传承所需要的坚实平台,只有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传统藏族民歌,它才有传承下去的可能。有些人认为,传承应该是绝对原生态地传承。“绝对原生态”这个概念,其实本来就十分难以界定清楚,并且“绝对原生态”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那么简单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绝对化的原生态民歌是并不存在的。因为,在千百年的发展传承中,藏族民歌不断地在祖祖辈辈的藏族同胞之间相互传颂,一方面它洗尘了一些人民所不喜爱和不能够接受的元素,另一方面它也在不断吸收人民喜闻乐见和富含时代发展特征的元素。因此,每个时期我们所欣赏到的藏族民歌都具有着那个时代的特点,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它不断地发展和传承直至今日。因此根据其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不同,大概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特色的地理文化与藏族民歌的传承
众所周知,藏族聚居区地形地貌独特,多是以湖泊、雪山等高原生态空间景观为主。所以藏族歌手常常以其周遭独具特色的地情地貌为抒情的对象。青藏高原不但波澜壮阔、高远洁净,而且高极地情调也对藏族民歌的陈述方式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影响。因此,藏族民歌常常将对比、顶真、列举、回环往复等手段交错复杂地运用在一起,具有结构形式的美,也就是典型的“空间序列式民歌”特征,形成一首动听的藏族民歌,典型的代表作就是《上中下草原滩连滩》。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司谓式民歌”,这类民歌的谓词使用地十分丰富。究其原因,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青藏高原东南部和雅鲁藏布江附近地区地势较低,适宜农业劳动,所以农农业劳动成为民歌所描述的重要对象,而藏北高原和藏西高原这些高寒干早地区,牧业是人民的主业,所以劳动题材民歌的主要内容是藏族人民的放牧生活。比如在《牲畜是咱地方的大恩人》中,生产对象作为叙述单位外,连缀、组接这些叙述单位借助的是陈述劳动的谓词。因此,将将借助谓词来反映高原经济文化特点的民歌统称为“司谓式民歌”。
(二)经典的藏族语言文化与藏族民歌传承
藏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其语音上面,它的节拍十分鲜明,这与以韵律为主的汉族民歌大异其趣。主要以唱为主,较少存在吟诵的情况,有些更是以边唱边跳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诗、乐、舞结合在一起,就成为藏族民歌的的独特表现风格。藏族民歌的“顿律式民歌”的顿律主要有三种体式,分别是:鲁体、鲁玛谐体和谐体。以其中的鲁体为例,其顿律是3 2 3,每首歌三段、每段四句、每句八音,甘孜鲁体民歌《其他的话儿不要听》就是其中的一首典例。大多数藏族民歌都是通过特别的顿律来凸显藏族语言文化对这种节奏的喜好和特殊理解。藏族民歌以藏语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展示了藏民族的特殊文化属性,并透视出藏族人民特殊的文化心理。
(三)浓重的宗教文化与藏族民歌传承
藏族是一个有着浓重宗教情结的民族,在吐蕃以前,藏族信仰的是原始的苯教,后佛教经由印度传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西藏逐渐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独特体制,通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藏传佛教。藏族文化与生活深深地烙上了宗教的印记。藏传佛教文化以其特殊性,既影响了藏族民歌的内容,使很多藏族民歌表现出宗教神秘主义的特点,同时又影响了民歌的陈述方式,体现为祈使手法的运用。藏传佛教有一个标志性的用品是藏地的经幡,它不仅有宗教意义,而且和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很多民歌中都有所体现,比如藏地影响最大的仓央情歌中就曾多次出现过,其主要思想是表达对来世的一种祈祷。因而,宗教情节融入民歌中,是西藏民歌较为独特的一种。
三、文化视域下藏族民歌的嬗变
藏族民歌从诞生之初直至今日,不但传承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沧桑,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与前进。纵观历史,有一些典型的事件和时间是值得总结和回顾的。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藏族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一般来讲,以藏族音乐的特征和风格来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讲话,号召人民群众“要注意收集民歌”,在这样的形式下,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雷烈的“新民歌运动”。因此,藏族新民歌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最终成为这一时期民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次运动中,人民开始了解和认识到藏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因此这一时期藏族民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旧曲换新词,主要是对新生活的赞美和讴歌。
第二个阶段:藏族民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另外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手法推广少数民族音乐的推进,藏族音乐涌现出大批结合流行元素的歌曲和创作人。也是在这个时候,内地很多顶尖的音乐人开始意识到藏族民歌的魅力,创作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传唱不衰的藏族流行民歌。例如歌手朱哲琴的专辑《阿姐鼓》《央金玛》让藏族题材音乐走向了世界,两张专辑分别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四、结语
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中的一个伟大创造,这种魅力不仅适用于藏族文化圈而且也以其强烈的民族性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了一种诱惑。尽管多数陈述方式也为他民族艺术所具,但藏族民歌对这些陈述方式有其独特的组合,根木上就出于它的文化。藏族民歌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不但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责任。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藏族留存下来的语言精髓,使其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值得的发扬和继承的灿烂文化,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
王莉娜(1979-),山西太原人,西安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