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浅谈德彪西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奏要点 ——以《为钢琴而作》为例

发表时间:2025/05/07 23:39:16  浏览次数:62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周 文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00000)

《为钢琴而作》是德彪西中期的作品(1901),包括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托卡塔。前奏曲采用了五部三部曲式,节奏变化多样,有点爪哇“加美隆”的感觉;萨拉班德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上很有规律,刚开始连续的七和弦和九和弦的进行,给人一种庄重深层的感觉,节奏也是舞曲常用的三拍子,但是第二拍时值较长;托卡塔也叫触技曲,是德彪西最辉煌的钢琴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检验钢琴家技术的试金石,这首作品曲式结构十分清晰,和声变化丰富,各种调式交织在一起,绚丽而流动。本文对这部作品中的三首曲子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奏要点进行简短的分析,阐述德彪西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艺术特征;演奏要点

《为钢琴而作》由德彪西于1901年创作,包括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托卡塔。虽然《为钢琴而作》的相关文献并不多,但提到这部作品的论文都给与了其非常高的评价。1985年,弗兰克·道斯在《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中写道:“《为钢琴而作》在作曲家的创作进程中,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关键性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华托和魏伦的《华丽节日》世界中的的精神,形式上回到了”古钢琴家“的世界,处理时,古典的观点则占有上风,显然,这在德彪西的印象主义的乐曲中就不是那样显著地。同时,作为德彪西式的主要方面的和声语言,在运用键盘乐曲来显示其中所具有的任一因素,《为钢琴而作》是第一部作品,……预示着在他的钢琴家们当中,很快会被称为最富有艺术才华的作家”。

德彪西的音乐灵感主要来源他对客观世界所提取的印象,包括自然界多种多样的光、影、色彩、触觉、嗅觉等。这些自然界的外在印象作用于他眼、耳、鼻,深入到其内心,远超过日常社会生活对他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他的创作标准是如实的反映自然界印象让感官获得的享受,他曾说:“应该诉诸感官,应该为我们创作提供一种直接的喜悦。”德彪西在这部《为钢琴而作》中有很多的创新,譬如不协和和弦的连续进行;中古调式与自然大小调的交织;全音音阶、五声音阶的使用等等。另外,他对钢琴音乐的演奏方法也提出了创新,因此对于弹奏着来说难度很大,需要有深厚功底和乐感,并且勤加练习。总之,《为钢琴而作》为演奏者提高自身演奏技巧,启发音乐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一、隐藏的旋律

《为钢琴而作》里第一首《前奏曲》,音乐旋律的轮廓比较模糊,不太容易把握。然而只要仔细观察,并加以弹奏体会,就可以提纲挈领发现旋律的走向。譬如第5-23小节,旋律总是位于左手中声部,并跟右手的高声部交叉在一起;第39-42小节,旋律一直在左手的中声部C音;第43-56小节,旋律又变到了右手柱式和旋的小指上。

德彪西经常被称为“一个人的流派”,他与其他流派的区别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他在作曲时淡化了旋律,更加重视音乐本身。第二,古典派、浪漫派作曲家比较重视长的旋律线条,德彪西却更注重转瞬即逝的音响效果,如《前奏曲》第150-156小节。我们在练习《为钢琴而作》时,要始终保持清晰的旋律线条。如演奏《前奏曲》第1-5小节时,应突出左手低音声部旋律,右手的分解和弦要跟左手旋律声部紧凑衔接。练习时可以先把左手重音单独拿出来先练到熟练;同时保证右手伴奏声部音量比左手弱。再例如演奏第6-23小节,一定要分清楚高中低三条旋律,练习中特别注意隐藏的中声部的旋律,因为这条旋律靠右手的大拇指弹奏,大拇指又很难控制,容易弹的很生硬,平时练习时一定要用耳朵仔细监听这条旋律线,保持音乐的流畅和渐强渐弱的起伏。

二、创新的和声

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他开始摆脱传统功能和声的限制,用创新观念改进了和弦,把和声作为绘制音乐画面色彩的最重要手段。《为钢琴而作》不以旋律为根本,而以体现色彩和光影印象的和声代表音乐。经由不协和和弦连接,反倒可以避免纠正到同一律所带来的旋律停顿,所以音乐会变得更加灵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加入不协和和弦才更完美。

第二首《萨拉班德舞曲》里出现了很多创新性的和声,如第35-41小节中的和弦都是常见的七和弦,但是都没有像传统和声解决到稳定的主和弦上,而是让其独立存在并连续平行进行。这种做法尽管削弱了音响效果 的功能和声,但是不落俗套的创新反倒营造了独特的画面氛围。在弹奏这种连续不协和和弦时,一方面要撑开手掌,另一方面要注意下键时力度和速度的统一。在练习的过程中,先用右手的小拇指单独练习,体会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再加入其他的和弦音,想象小拇指的音就如交响乐中的独奏的长笛,其他的音好像轻巧流动的弦乐。同时,在弹左右手外声部的手指弹完之后不要马上放开,还要保留一点轻微力度在键底,随时准备弹下一个和弦,让和弦之间有点似断非断的感觉。根据触键速度的快慢和运用力度多少的差别,可以在钢琴上弹出明暗互相转换的光影效果,表现由深沉到轻柔的不同音色、具有歌唱性的旋律。

三、丰富的音响

德彪西这部《为钢琴而作》包含了德彪西创作生涯中尝试过的各种音响效果。在力度上,他运用全新的音响理念对钢琴音乐演奏技法进行革新,从3个弱到3个强,呈现出多种层次的音响色彩,将当时钢琴上所能表现的色彩做到了极致。我们演奏时,一定要非常注意德彪西标出的力度记号。例如《托卡塔》中第13-25小节,左手为主要旋律,全音阶下行,右手分解和弦轻巧的辅助进行,力度从弱一点一点的渐强到强,然后又从21小节的弱,慢慢变得更弱,情绪在短时间内起伏变化很大。还有第115小节开始进入到很强片段,右手八度为主要旋律,左手分解和弦为陪衬,烘托出了一种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演奏中需要注意手臂、肩膀乃至后背的力量的配合。

德彪西的《为钢琴而作》,既保留了古典创作手法,又展现了德彪西的独特风格。它的和声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又反映了色彩斑斓的音乐画面,一方面拓宽了后代音乐家的创作技法,另一方面也对音乐理论家理解德彪西音乐的理念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1]童道锦,孙明珠选编.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华明玲.用音响创造世界—德彪西音乐创作特色分析 [J].音乐探索,2002(3).

[4]孙乐.德彪西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剧影月报,2008(3).

[5]朴美兰,于广状.德彪西钢琴小品风格特征[J].大众文艺,2009(7).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