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创作特色及其演奏技巧

发表时间:2025/05/07 00:53:14  浏览次数:39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盛 杰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

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其音乐作品与其他伟大的作曲家作品不同,包含深刻理性的逻辑美,《六首无伴奏组曲》是提琴的圣经,托特利等伟大提琴家对作品做出极高的评价,任何演奏过巴赫无伴奏组曲的提琴演奏者都能做出自己独特风格的诠释,原因是作品自身博大深邃,作品距现代相隔300多年的时间,在欣赏不同诠释中会发现作品的伟大,但对学习作品演奏者也带来了困难。本文分析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作品创作特色,从作品创作背景入手,分体选曲结构特征,艺术特色,探讨作品演奏的技巧表现,为提琴爱好者提供新的启发。

一、音乐家巴赫简介

巴赫的作品中具有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与其所处时代密切相关。中世纪,欧洲音乐及各类艺术与日常生活融合,在贵族与统治者阶层出现大量有很高音乐天才的人物,大多支持音乐事业,使巴赫家族以音乐为生成为可能。时代的演变将欧洲从古老宗教统治的中世纪剥离,巴赫出生于1685年,德国南部地处意大利通往北海的交通要道,随着科技发展,美洲大陆被发现,大量商品从印度运往欧洲,此时爆发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世界大战,使德国人口锐减。随后战争伴随的瘟疫疾病爆发,巴赫家族很多人死于瘟疫。在德国漫长的贫穷时期,出现很多巴赫等众多伟人[1]。

巴赫从小生活在德国贫穷的背景下,九岁时父母去世,在管风琴师哥哥约翰的照顾下生活,十几岁远走他乡以音乐谋生,为神圣的宗教谱写虔诚的乐章成为巴赫的日常工作,巴赫在世时仅是小有名气,在平淡的生活中造就了巴赫伟大的成功。

巴赫出生于德国著名的音乐世家,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小提琴与中提琴,此后不同生活阶段经历人生转变创造出伟大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作品几乎囊括所有音乐题材,每部作品都包含深邃的思想,为欧洲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巴赫受人文主义影响,看到音乐为人民服务的趋势,使音乐逐渐脱离依附宗教的模式。巴赫还大力发展主调音乐,深化复调音乐,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二、《六首无伴奏组曲》创作背景

巴赫是欧洲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将西欧不同民族音乐风格浑然融合,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音乐文化最高境界[2]。《六首无伴奏提琴组曲》如同音乐宝库中的光彩钻石,代表纯音乐的复调作品。作品中有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巴赫创作组曲时,人们对大提琴乐器缺少认知,当时大提琴在乐队中仅起到演奏低音的作用,巴赫为立式维奥尔创作了三首大键秦伴奏奏鸣曲,作品以复调音乐为创作手法,作品声音完美,音乐结构精细缜密,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巴赫小提琴组曲手稿明确注释完成于1720年,巴赫来到科腾宫廷任职,在房龙《巴赫传》中的插图显示巴赫的平静生活,此时期创作出《六首无伴奏组曲》。巴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集大成者,广泛吸取意大利、英法德等国家创作技法,将复调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六首无伴奏组曲》结构采用组曲形式,舞曲来自欧洲各地,由法国的库朗特舞曲、德国的阿拉曼德舞曲和英国的吉格舞曲等组成。大提琴组曲显著特点是复调音乐写作,21世纪自然音乐体系调式逐渐被取代,双调性音乐成为作曲家写作的主流,其源于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复调音乐的思想内涵远离当今时代,使巴赫的音乐在当代焕发独特的光彩。

复调音乐诞生于9世纪,由巴赫发展到极致,由于巴赫所处时代德国贫穷,缺少纯粹感官刺激,在贴近自然的生活中接受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各类文化思想冲击。聆听演奏巴赫的音乐作品可以感受到某种深邃的思想,使现代社会满足感官刺激的人们窥到新的世界。经历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后,人们对巴赫的音乐视而不见[3]。期间只有海顿、贝多芬发现巴赫是音乐天才,门德尔松将巴赫的《马泰受难曲》搬上舞台,但长期的埋没时间使音乐家与听众失去对复调音乐的传承。如《六首无伴奏组曲》没有手稿留存,在许多提琴家修订下加入大量指法形成多种版本。

三、《六首无伴奏组曲》作品特色分析

演奏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的难点在于作品时代距今久远,大提琴演奏复调音乐不同于钢琴,作品有练习曲般的深邃内涵,因此,不同音乐家对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有不同的诠释。组曲的手稿是伟大的西班牙提琴家巴勃罗十三岁时在一家二手商店发现,其在25岁时公开演奏,初次倾听对其独特处理方法感到不适,卡萨尔斯的演奏充满激情。卡萨尔斯说,巴赫拥有的情感都发自内心灵魂,其音乐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卡萨尔斯是和平主义者,组曲伴随卡萨尔斯度过两次世界大战。卡萨尔斯发现巴赫的组曲作品后,全世界大提琴家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各国伟大的大提琴家编订的版本广泛流传。研究不同版本的作品如同与大提琴家交流[4],但在演奏巴赫时必须对照参考手抄本,才能诠释做出自己对巴赫情感的诠释。对诠释巴赫的不同派别分为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一种演奏认为巴洛克时期要遵从时代音乐审美,应忠实体现严谨的结构,较少投入个人情感。巴赫的作品像精巧的数学模型,似乎不像现代音乐有确切表达的情感,可以说结构精巧严谨或刻板冰冷。

情感派认为不应拘泥于巴洛克风格局限,要感染听众情绪,马友友录制的大提琴组曲的DVD不拘泥于传统演奏,将巴赫与现代舞等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诠释。有人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各时期的音乐应有相应改变,有人专门使用巴洛克时期古大提琴组成乐团,究竟是自律或他律的论战最终难有定论,但其根本就是同一事物的两面,需要以不同角度看待。

巴赫的复调音乐如同中国古诗词,在方寸之地诞生出人类叹为观止的艺术创造,完全自由的现代音乐很少有杰出的作品。如同数学架构基础的自然数字,繁杂的数学公式由自然数字发展而来。巴赫之所以穿越时代成为经典杰作,因其包含精神内核指向某种本源,何种风格时好时坏没有绝对,演奏自己理解的巴赫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四、《六首无伴奏组曲》演奏分析

《六首无伴奏组曲》是巴赫的经典之作,是提琴乐曲的巅峰代表,不同时代的提琴家对组曲有不同的诠释,展示了独特的演奏风格,中提琴演奏组曲是对演奏者演奏技能的考验,分析大提琴与中提琴演奏法的特点,对更好地了解组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提琴演奏技巧

巴赫时代大提琴外形到琴弦与现代大提琴有很大不同,使用现代大提琴不能原本地体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作品要求尽量少使用空弦,巴洛克时期大提琴音色稍松,可以接近巴洛克大提琴的音色,巴赫作品中和弦很多难以演奏,使用空弦简化了作品难度。

巴洛克音乐中由于结构完美,不必要强化每个音,当时的揉弦是点缀在曲目中的装饰,使用频率不高。第一组曲的前奏曲由于手抄版弓法模糊,按照演奏会不通畅,流行的弓法有一小节一弓及全分,第一种句子流畅,但难以掌控。全分可以自由处理,易于掌握。演奏时注意分析复调音乐分句法设计弓法,如第一组舞曲,根据不同的对复调声部理解可以有多种弓法。打破常规四音一组分句方式,不同的分句法使层次有更多的变化。演奏时可以尝试不同的弓法,深刻体验巴赫音乐作品的丰富性。

(二)中提琴演奏技巧

层进法指乐曲中相似部分以高二度作旋律重复,层进法形式分为逐渐升高与减少,递升意思是事物由小向大发展,其目的是逐步加深作者表达的思想,增强感染力。带领听众跟随乐曲发展。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中第一组曲中吉格舞曲运用层进法。以三个音为一组作上行高二度旋律重复,注意每组音的弓段逐渐演奏延长,谱例下方标注cresc,演奏法作出层进法表达的特点。

对比法是运用音域的对立比较达到展现不同音乐性格的手法,可以使乐曲语言化更加丰富,对比法是将两组相反的对应事物用对比法描述的修辞法。《无伴奏组曲》第四组曲布列舞曲运用对比法修辞格。以音区的不同对比,使乐曲层次感更加明显。演奏时音色变化,小字组低音相对于小字二组高音弱,注意每组十六分音符后四分音符的连贯性。逃遁法是乐曲创作中有意离开进行的旋律斜出,表现飞翔等具有飘逸感的音乐修辞格,其作用是增加乐曲趣味性。《六首无伴奏组曲》第二组曲小步舞曲第10小节运用逃遁法。在正常旋律走向中加入低音sol回到do使连贯的旋律突然停滞,演奏时可以适当断开,舞曲的后半部分巴赫运用了逃遁法。

增进法是音乐中旋律持续上行表达作品思想情绪上升状态,由一种状态升为高级状态,运用增进法可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波动。《无伴奏组曲》第一组前奏曲多次运用增进法。前奏曲开头四小节,每组旋律作持续上升,演奏时注意突出二度音程变化,应注意每个强拍的首个音保持力度。设计弓法注意弓段合理分配,弓速适当走快,多用大臂自重,后面5个音用半弓要注意换弦的柔软。每小节第二句为前一句重复,可理解为不同支流汇合,可以完全力度地重复演奏,演奏法注意两次音色保持相同程度。弓子弓尖与弓根重量有差异,用相同的力量演奏音色出现差异,重复一句上弓注意力量增加。

五、结语

《六首无伴奏组曲》是提琴演奏曲目的圣经,每个演奏者将作品作为毕业研究学习的对象,演奏时的全部缺陷会通过作品展露出来,并非每个演奏者都能轻易驾驭作品,这需要的精巧的技术为基础,《六首无伴奏组曲》为大提琴演奏艺术开创了新纪元,也为演奏艺术树立了历史性的丰碑。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