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凡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一、律制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的创作影响
早在1722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完成了他的第一本24首包括所有大小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他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下了“the well tempered clavier”的标题并附上了一段简短的话,大致意思是这本书是为不断丰富年轻人在键盘上的训练需求而写下了所有的24个大小调以供练习。在当中,我们可以发现“well temperament”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平均律”(equal temprament)。“well temperament”所指的是“具有良好的律制”,它与今日我们在现代钢琴上听到的律制还是会有些差异,但基本能保证在当时键盘乐器上演奏所有调性时能够较为自如的转换。
巴赫在创作这套曲集之前,早就有把所有调性用半音大小调体系囊括在一起出版的愿望,在之前创作的《二部三部创意曲》中所有的调性都是在同主音大小调系统中按照半音的排序规律完成的,只不过由于写作时“well temperament”律制系统还未出现,导致在键盘上有些调性无法正常演奏,所以每个部分只写出了15首,相比《平均律》中少了9首(即缺了9个调性),缺少的那些正是升降记号复杂且在当时的律制系统中无法被演奏的一些调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是在“well temperament”律制系统产生之后而创作的。在上卷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有非常多的前奏曲来自于巴赫早在1720年前为其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所留下的《记事本》,其中有些是原封不动的被收录到《平均律键盘曲集》中,而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
对于升降记号较多、律制较为复杂的调性,巴赫并没有在这些调性上去创造和挖掘其调性的色彩,更多的是采取了从其他简易的调性上获取素材直接移低或移高半度,因为这样谱面改动的痕迹最小。最好的证明莫过于在其上卷的第8首降e小调/升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53),前奏和赋格居然采用了不同的调号进行记谱,特别是其中的升d小调赋格曲,有研究发现其中的升降记号在手稿当中有漏写,根据其逻辑推测这首原作很可能是d小调记谱,而且降e小调和升d小调并不被看作是同一调性系统,但他把其放在一起作为整首出版,也许是想证明自己对键盘律制的发展看到了希望。
二、调性的风格特征
受律制系统的影响,在那些简单的调性中(4个升降以内的调性)对它们的界定风格还是比较清晰的。这些调性受其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每个调性上的独特风格。
(一)历史影响。在大小调体系当中,大调的色彩是积极的、明亮的,小调往往却是悲伤的、柔和的、消极的。但是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c小调更多给人是有一种非常强烈和刺激的情绪,在其上下卷的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中,两首前奏曲都是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律动进行,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这在巴赫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巴赫c小调第一号帕蒂塔组曲),甚至这也影响了之后作曲家在调性风格上的创作。
(二)数字的影响。从巴赫的众多作品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对数字非常敏感的作曲家。因为他经常会在某些曲子中暗藏一些密码,如把他自己的名字埋藏在音乐中,把某些数字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上卷的降E大调前奏曲中,巴赫也特意设计了三个段落(一段前奏、一段合唱和一段双赋格),赋格曲同样设计成三个声部,主题有着9次进入,对题出现3次,答题出现6次等。下卷中的前奏曲同样也出现了3个音一组的8/9拍。这在c小调、升f小调及A大调当中都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
(三)乐器调性的影响。巴赫并不是一个只为键盘乐器而写作的作曲家,他有时也会有将其他器乐或人声合唱的技法特点放入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创作中来,乐器本身的定调会深深的影响着他的创作。如在巴洛克时期,号角和鼓一般都是用D调定调,因此D大调被人们称之为“狩猎”调。其中《平均律》上卷的D大调赋格曲具有法国序曲的风格特征,号角声的模仿加上附点的节奏律动给人一袭威风凛凛之感。下卷的D大调前奏曲仍然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上卷法国序曲的节奏,三度琶音上行的号角声与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576)一开始如出一辙。
三、结语
巴赫在《平均律键盘曲集》的每一个调性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调性的表现和调性之间的关系,都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其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让人称叹。《平均律键盘曲集》是我们每一位学琴者必备的精神粮食,引用现代著名钢琴家希夫(Andras Schiff)的话:“每天早晨起来,我都会用1个小时来演奏巴赫的《平均律》来迎接新的美好一天。”希望通过对《平均律键盘曲集》的调性研究,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初衷,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部作品。
[1]Bach’s Well Tempered Clavier——An Exploration of the 48 Preludes and Fugues ,Marjorie Wornell Engel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