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首即兴曲Impromptus Op.90 & Op.142
《八首即兴曲》Impromptus Op.90 & Op.142是舒伯特钢琴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作品,这两组作品既可以被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八首钢琴小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两首大型的钢琴曲,因为从结构和形式上来看,每一组作品都与一首奏鸣曲很相似。但是它们又没有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那种强大的内在凝聚力,所以这两组作品在作者数量庞大的钢琴作品中显得颇为独特。随着舒伯特的日渐成熟,他愈发的把名利和掌声都弃置一边,他的音乐风格也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这一点在两首《即兴曲》里面表现的最为明显 —— 一个简单的即兴灵感衍生出一首大型的作品,他是浪漫派钢琴音乐的使者,比肖邦还要早十几年。
舒伯特的《即兴曲》有两组,每组四首,共八首。第一组作品90(D899),第二组作品142(D935),均作于1827年,即作曲家逝世的前一年。富有悲剧意味的是,写于舒伯特30岁的这些东西已经是他的晚期作品了!和舒伯特同期创作的"音乐瞬间”(作品94)一样,它们都是为钢琴写的抒情性短曲,5~10分钟,即兴成分很强,而曲式简单,大都是三段体或变奏曲,不采用较为复杂的奏鸣曲式。正因其旋律抒情、结构简单,也不企图表达什么复杂的内容,把它们当作浪漫小品就行了,不费心思,人人都能接受。
《即兴曲》作品90的第一首是十分自由的变奏曲,C小调,4/4拍,曲调忧伤,如含泪的歌唱,且有脉脉柔情包裹着骨子里的一点自尊。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 八度强奏的轰鸣过后,全曲的主题却以清淡安详的弱奏陈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十分动听的主题简单易记,既朴素又纯美,然而长达十来分钟的整首作品却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构架起来的。仔细听主题的初次陈述。第一句有意用单音弹奏,不加任何和声,如果钢琴家的音色足够柔美,那可真有点如梦似幻的意境了。第二句才加上淡淡的和声伴奏,且用断奏手法以求变化。有人把这第一句形容为河流的源头那一滴滴泉水清冷地涌出,传神之至。在主题一次次地复述变化中,和声逐渐丰富起来,回音、装饰音使旋律发生了细微的色彩变化,力度的强弱交替蕴含着深邃的诗意。这时候,滴滴泉水已汇聚成了小河,在微风吹送下奔涌向前。和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这个主题的形貌始终没有很大的变化,除了个别乐句外,情绪几乎总是那么平和安详,超脱凡尘。主题的速度、节奏也没有多大变化,而每一次的和声、调性均有细致的改变。其中,左手三连音伴奏下的那次变奏最为迷人,洋溢着浪漫情调。乐曲悠缓的流淌中,主旋律忽然移到左手低音域,三连音换到右手高音区,给主题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乐曲末尾,主题回归原貌,以柔弱的音色向听众依依惜别,余味无穷。
第二首降E大调,3/4拍,三段体,是8首里最短的,快速的华丽句子带出一支如歌的舞曲。一开头,一连串的三连音(连奏)便如一股溪流不停地奔泻而出,沁人心脾。想象一下,这段音乐用来配什么画面最合适? 当然是林中小溪欢快地奔腾,蝴蝶漫舞,草长莺飞。中段陡然一变,钢琴奏响了一支乡村舞曲,风格优雅欢快,恰如溪边的野花在微风吹拂下翩翩起舞,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味。这支即兴曲最富画意,拍成MTV再合适不过,能活生生地把听众带到田野小溪边去。无形的声音几乎要化为有形有色的画,扑面而来!
第三首即兴曲被公认为8首即兴曲中最美的一曲,用少见的降G大调写成,是一段孤独、沉静的吟唱,虽然其间也有阵阵激动的波澜涌起。由于带有6个降记号的降G大调太麻烦,许多钢琴家干脆把它移调,用常见的G大调演奏。霍罗维兹1953年的录音就是弹G大调,后来他意识到了G大调并非舒伯特的原意,而是后人的篡改,又按照舒伯特的原谱降G大调再录一遍。听着如此意境高绝的音乐,我们只能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在如小溪潺潺流水声般的左手连奏琶音伴奏下,一支悠然自得的女高音歌曲缓缓飘来,仿佛一位仙女凌波微步,乘风而来,吟唱着天上美妙的生活。很奇怪,歌曲大师舒伯特却没有把如此适合歌唱的旋律谱成一支艺术歌曲,而是用在了钢琴上,可见他对钢琴是多么情有独钟了。由于此曲的情调太美、太虚幻,每每令听者有懒洋洋的梦幻般感觉,以过去的眼光看,它多半要算靡靡之音了。此曲的抒情意境广袤而深远,即兴流动的乐句带出我们无边无际的遐想。
第四首即兴曲降A大调的主题出自那一串水珠滚动般的华彩式短句,欢快而优美。舒伯特在钢琴上的快速华丽乐句,都有流畅、动听的曲调,这又是一例。
《即兴曲》作品142的第一曲可分成两大部份,一开始出现的美妙旋律带出第一部份,这里有可以和贝多芬、巴哈互见高下的内声部风格和最动人的节奏感,被人戏称为「不断地打铁」的持续同音反复的风格在此己经有高明的表现。然而一转成第二部份,在复杂的左手琶音单纯伴奏下,右手在高音部和低音部跳跃奏出旋律线的对话;淡淡的诗意是这乐段的主要风格,和前一乐段的热情奔旋形成充满张力的感人乐念。
第二曲中,舒伯特一开始先使用接近小步舞曲的速度和气质来表现,中段一转而成为诙谐式的快板,从左手传来的节奏感(在三拍子中只点出两拍的音符)和 作品90的第二曲非常类似,但大家可以听出,同样是右手快速音符的流泻,只是在这首曲子中加入了中音域的内声部(这是舒伯特后期作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而且在大小调间跳跃式的连续转调,结果乐风是那么完全不同的迷人。
第三曲是变奏曲式,对舒伯特这个技巧拙劣的「天才」作曲家而言,他从来没办法从变奏的技巧本身给人满足,这是我们欣赏他的技巧面所要注意的。若论如何让一个旋律的发展和变奏能拥有最多旋律本身的美感,那无论如何贝多芬是永远比不上舒伯特的旋律天才的;但论变奏技巧,舒伯特简直像小孩子一样浅薄可笑(虽然比鳟鱼五重奏进步了一点)。但是论及我们应该最重视的精神感受时,虽然仍以贝多芬该作品为上乘,但那是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无关技巧或旋律,也就是严格来说,舒伯特这作品仍过度伤于情绪的过度描绘,他要一直到 D.946、D.951、D.959、D.960 中,才真正表现出最越越的成就。
第四曲,总觉得和德步西的「黑娃娃之舞」似曾相识。这首曲子的节奏非常辛辣,重音的特殊放置也造成旋律惊悸的律动。此外,装饰音适时的调味,急速三十二分之一音符(大约是)的一瞬流泻起伏,一下子就深深吸引我们的情感投入。这种手法后来在 D.946的第一曲发展部同样造成最深切的倾诉。动人的第一乐段后,以不停止流动的快速音符和一再反复的强烈和弦节奏产生一段过门,然后产生另一种辛辣的节奏:X-X-X-XXX(三连音)。同时,装饰风的音符不断缠绕在主旋律上,这时我们特别有体会这乐曲的三大特点:特殊情趣的节奏,装饰音符的调味和不时流泻的快速音符。而且这些特点是互为宾主的:在第一乐段中节奏是主,装饰音是宾,而快速音符只是一瞬的重心;而这里的第二乐段同时有以快速音为主的过门和以装饰音为主的主旋律,这是否是舒伯特精心的安排结构呢?曲风越趋热烈,慢慢的有些迟缓,「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回到第一乐段,由于装饰音符使用的更为华丽,曲风比起乐曲开始更为热烈了,但却也如第二乐段般水泉冷涩而声声绵延,这里是一段非常幽美的倾诉,说明了相同的节奏要素却可以在舒伯特的乐思下表现最多的风情。然后,真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鎗鸣」,但是,却有那么一瞬,首次在这首小调写成的乐曲中听到相当悲怆的一面,这乐曲的不安结尾,对比 D.960的诙谐结尾,舒伯特的心灵,究竟要对我们传达什么?
6首音乐瞬间 Op.94
“音乐瞬间”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立的一种钢琴音乐小品体裁。1828年出版的包含六首作品的《音乐瞬间》Op.94曲集是他这一体裁的代表作。这些钢琴曲结构都短小精悍,形象集中。初版乐谱上曾标有“俄罗斯风格的咏叹调”字样。
“音乐瞬间”为作者首创的一种音乐体裁,是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兴起的名目繁多的钢琴特性曲之一,具有即兴性和结构短小等特点。这些作品被称为性格式小品,每曲都表现一种特定的、语言无法形容的微妙的情绪和感受,展示出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
第三首f小调是这类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此曲据说是1827年舒伯特在格拉茨之旅归来后所创作的。
关于这首曲子,有这样一段传说: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其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
虽然总共只有54小节,音乐形象比较单一,但是舒伯特将之处理得非常精巧,真可以称得上是玲珑剔透、精致小巧。整首乐曲保持着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为舒伯特钢琴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乐曲开始于f小调,在二小节轻快节奏奏出后,音乐奏出了一个纯朴、可爱的旋律。乐曲的中间部分转到降A大调上,并在色彩明朗的F大调中结尾。
乐曲结构较为自由,各段落之间既对比并置,又互相衔接。另有2小节引子和16小节的尾声。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活泼,旋律上的装饰音、对答式的对称乐句、跳跃与连贯相间的演奏法等手段的运用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舒伯特在瞬息间产生的音乐灵感谱成的美丽可爱的小曲。对于这类小曲,不必费心去想“表现的是什么”,它表现的就是你听到和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