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之(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民歌《浏阳河》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很多作曲家都对其进行了改编与再创造,其中王建中与储望华这两位作曲家将其改编为了钢琴曲,成为中国改编曲创作的典范。本文利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这两首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点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发现这两首钢琴改编曲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节奏、装饰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但这两首曲子都十分经典,所以需要深入学习这两首钢琴改编曲。
《浏阳河》不仅是一首民歌,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优秀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王建中与储望华这两位作曲家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浏阳河》进行了改编,且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不仅保留了其民族特点,也结合了西方作曲技法,充分展现了其中的民族神韵,因此这两首钢琴改编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浏阳河》概述
《浏阳河》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湖南民歌,是由徐叔华、唐壁光以及朱立奇共同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唐壁光不仅借鉴了传统民歌《孟姜女》的特色,也应用了湖南祁阳小调当中的元素,增强了民歌的湖南韵味。《浏阳河》这一作品描写了百姓在丰收之后的喜悦以及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之情,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且歌词通俗易懂,所以备受人们的欢迎。同时,《浏阳河》不仅具有鲜明的湖南气息,也具有强烈的中国韵味,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研究价值都非常高。所以,很多作曲者对这一传统民歌进行改编。例如,著名作曲家王建中与储望华将《浏阳河》改编成了钢琴曲。同时,陈静荠、陈铭志、林捷也对《浏阳河》进行了钢琴曲改编,并分别被收录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一)》 《中外优秀旋律改编——钢琴教学曲集》等作品当中。其中,王建中与储望华的钢琴改编曲《浏阳河》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且是钢琴独奏曲,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两首钢琴改编曲进行分析。
二、两首钢琴改编曲的作曲家
(一)王建中
王建中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与钢琴系。他在创作与改编的过程中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洋乐器结合了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影响力。王建中于1972 年将《浏阳河》这一传统民歌改编成了钢琴曲,无论是曲式结构、音色强调还是演奏技法都十分专业,且融入了诸多传统艺术元素与西方技法,备受海内外听众的喜爱。
(二)储望华
储望华也是我国十分著名的钢琴家与作曲家,具有较强的音乐天赋。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储望华创作了《村歌》等二胡独奏曲,也改编并创作了诸多钢琴作品,例如《浏阳河》《翻身的日子》等,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储望华于1976 年左右改编并创作了《浏阳河》这一钢琴作品,通过自己的艺术见解展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两首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点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从《浏阳河》这一民歌的曲式来看,这一乐曲主要是由四个乐句、十七个小节构成的,且乐句的结构为4+4+4+5。而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时都在原曲式的基础上扩充了乐段,且都加入了引子、复调以及变奏等手法,增强了钢琴改编曲结构的完整性。但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曲式结构时应用了不同的方法。首先,王建中使乐曲的主题部分重复出现了三次,且只对主题部分进行了细微的改变,但对华彩段进行了明显的扩张,所以整个曲式结构类似于三部曲式。同时,王建中进行的改编具有较强的中国风。其次,储望华在改编过程中应用了典型的变奏曲式,对主题进行了两次变奏,且通过加花等方式增厚了整体旋律。同时,相比于王建中,储望华对华彩段落的处理不太明显。总之,不同的曲式结构处理方式展现了不同的演奏效果,也展现出了作品的特点。
(二)调式调性分析
从整体调式来看,两首钢琴改编曲都属于民族五声徵调式,但这两首改编曲的调性有较大的区别。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属于E 徵,所以乐曲整体较为沉稳。而储望华的改编曲属于降A 徵,所以乐曲整体较为欢快、活泼。
(三)和声分析
大多数作曲家都会根据作品本身的调式调性选择和声风格,之后再融入西方传统和声手法,从而优化钢琴曲整体的演奏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王建中与储望华在和声手法的应用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第一,在二度结构和声应用中的相似之处。二度结构和声主要包括大二度音程与小二度音程,王建中与储望华都在乐曲中应用了大二度音程,充分展现了传统的民族韵味。第二,在三度结构和声应用中的相似之处。三度叠置是西方传统和声的关键原则,但三度叠置与民族五声徵调式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所以王建中与储望华都选择在保持三度结构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方法优化和声,从而减少冲突与矛盾。首先,都利用省略三音这种方法将三和弦转变为空五度和弦,从而演奏出一种较为缥缈的意境。例如,王建中将引子的最后一个音落在了省略三音的徵和弦上,创造了一种较为悠远的意境。储望华也在即将结束的位置应用了两个空五度和弦,增强了乐曲的悠远绵长之感。其次,都应用替代三音的和弦,即利用二度音或四度音代表徵和弦的三音或商和弦的三音。例如,王建中在第一次展现主题时利用二度音代替了徵和弦的三音,而储望华在引子中利用四度音代替三音。此外,都增添附加音的和弦,从而丰富乐曲的演奏色彩,增强乐曲的民族韵味。例如,王建中在第一次展现主题时应用了两个“宫加六”,储望华也在引子当中应用了“宫加六”这一和声。第三,在四、五度结构和声应用中的相似之处。例如,王建中与储望华都应用了平行进行的空四五度、五声调式纵和化合弦,使乐曲的和声效果更契合民族旋律调式特点。此外,琵琶和弦是四、五度结构和弦的特殊形式,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所以储望华在引子中应用了琵琶和弦。第四,在五声纵合性和声应用中的相似之处。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时都应用了五声纵合性和声,改变了和弦结构当中的三度关系,使钢琴曲更契合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
(四)节奏分析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指的是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与强弱,会受到音乐内容的影响。《浏阳河》这一作品主要是表达人民当家做主且过上美好生活的愉快心情,所以王建中与储望华这两位作曲家在进行改编时都将X XX 当作伴奏音型的骨干节奏,即都在伴奏音型的前面应用四分音符,在伴奏音型的后面应用两个八分音符。同时,这两位作曲家在改编时也都通过短琶音与小落滚描写水波的效果。且要求在弹奏短琶音时要加大指尖的力量,从而增强声音的力量,避免弹奏过于绵软。其次,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时应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例如添加了很多古筝音色,且在模仿古筝音色时应用了大量的不规则节奏。例如,王建中在改编时应用了六连音,储望华在改编时应用了十连音。同时,王建中在引子中应用了六连音与九连音,储望华则在引子中应用了散板节奏。此外,在钢琴改编曲的高潮段落中,王建中的右手进行了八分切分节奏,左手进行三十二分音符琶音伴奏,进一步升华了音乐的意境,充分展现出了浏阳河的雄伟壮观。而储望华则在每一句的第一节应用十六分音符,从而增强节奏的平衡感,在每一句的第二节应用快速六十四分音符填充整个节奏。
(五)装饰音分析
装饰音指的是用来装饰旋律的临时音符,具有增加乐曲特色、丰富乐曲曲调等作用。常用的装饰音有滑音、波音、颤音、倚音等,在我国民间音乐演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浏阳河》时也应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例如短琶音、波音等,优化了《浏阳河》钢琴曲的演奏效果。第一,短琶音。短琶音指的是一个八度以内的分解和弦,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时都应用了短琶音,即都通过短琶音描写河水波动的效果。在弹奏短琶音时需要利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手腕,利用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指,且需要加快下键与离键的速度,但不能使指尖处于松散状态。第二,波音。储望华在改编时基本没有应用波音,但王建中在改编时应用了波音,且强调在利用右手演奏波音的过程中要使大臂处于放松状态并加快第二指与第三指的交换速度。同时,在演奏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左右手的配合工作,即右手在弹奏时需要加大力量,增强整体旋律的清晰度,左手则需要保持较为轻柔、迅速的状态。第三,颤音。从实际情况来看,王建中在改编时很少应用颤音,而储望华则应用了一些颤音,且强调在演奏颤音时需要使手腕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中,增强演奏的连贯性,从而彰显颤音的力量。第四,倚音。王建中与储望华这两位作曲家在改编时都应用了倚音这一装饰音,增强了钢琴曲的力量。首先,王建中在改编时应用了大量的单倚音,且强调在演奏倚音时使手臂处于放松的状态并增强手指的灵活性,从而使手指的力量落在被装饰的音上。其次,储望华在改编时不仅应用了单倚音,也应用了复倚音,强调在演奏时要将重心放在前面的音上并加快手指的下键速度。此外,王建中与储望华都应用了倚音,但二者在改编时调整了倚音的形态,例如王建中多采用二度短倚音,储望华采用了不同的倚音。总之,王建中与储望华在装饰音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无论是应用波音还是颤音都增强了乐曲的节奏感、修饰了乐曲的旋律框架、增强了钢琴曲的民族性,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速度与节拍分析
第一,速度。王建中与储望华对《浏阳河》这一作品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改编时对速度的调整也不同。首先,王建中认为《浏阳河》这一作品展现了浏阳河的温柔与气势,也展现出了一代领袖的气魄与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所以,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中的速度变化相对较多,例如从相对急促的76 拍转变到十分急促的96 拍又转变为较为缓慢的48 拍,通过速度的变化展现了山河的壮丽之美与温柔之美。其次,储望华认为《浏阳河》这一作品是湖南民歌,展现了湖南的美好风景以及湖南人民的爱国之情,所以其钢琴改编曲的速度较为平缓,没有较多的变化。同时,该钢琴改编曲的速度一直在66 拍左右,且应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与丰富的音色效果,展现了温柔细腻的湖南景色,也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第二,节拍。节拍与速度的搭配会对乐曲的演奏效果产生较大影响,而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时都将弹性的节拍与弹性的速度结合在一起。例如,王建中在散板华彩乐段的中段标注了“Stretto”即快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段的节拍与速度,展现出了浏阳河的奔腾不息与波澜壮阔。同时,储望华也在散板段落中标记了弹性节拍与速度的记号,增强了节拍与速度的配合性,优化了整体的演奏效果。
(七)旋律技法分析
旋律技法能够彰显钢琴曲的演奏特点,而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时所用的旋律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变奏的应用。王建中与储望华都在乐曲中应用了变奏这一技法。例如,王建中将乐曲的最后一句当作引子,且对相同的旋律进行了五次不同的变奏处理,彰显了乐曲节奏的特色。储望华在改编过程中也对三次主题进行了不同的变奏处理,增强了主体旋律的新意。但王建中与储望华的编创立场不同、审美也不同,所以进行的变奏处理不太相同。第二,旋律扩展的应用。在进行旋律展开处理时,王建中对第52 小节进行了大篇幅的扩展,使这一部分成为整个乐曲的经典部分。而储望华只在第52 小节中扩展了两个小节,实现了变奏一与变奏二之间的完美连接。
(八)润腔手法分析
润腔是我国传统器乐演奏的关键手段,可以从节奏、力度以及音色等方面润饰旋律主题,有利于增强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并彰显演奏者的情感。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时都应用了音色润腔、节奏润腔等手法,在钢琴曲中展现了我国传统乐器的韵味。一方面,王建中在第82 小节中应用了五声性旋律,展现出了类似于琴弦的演奏效果。另一方面,储望华在第12 小节中应用了润腔手法,模拟了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增强了演奏效果的立体性。
(九)复调技法分析
在将中国民歌改编为钢琴曲时应用复调技法可以突破单一的民歌旋律,丰富乐曲的内容,而支声复调、对比复调是较为重要的复调技法,在乐曲改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支声复调。支声复调指的是由同一旋律的不同变体经过同步结合形成的复调音乐形式。从声部数量来看,支声复调主要包括二声部、三声部以及四声部支声复调等类型。从应用特点来看,支声复调包括和声性、旋律性以及综合性支声复调,其中和声性支声复调可以通过声部分岔、长音衬托等方式形成支声效果,多被应用在原始民歌中;旋律性支声复调可以通过节奏与音调的变奏对比形成支声效果,多被应用在戏曲音乐以及器乐中;综合性支声复调包括前两种形态,多被应用在专业音乐创作中。当前,很多作曲家都会利用综合性支声复调技法改编中国民歌。例如,王建中与储望华这两位作曲家在改编《浏阳河》时都应用了大量的加密、经过音、辅助音、同音反复等复调技法,增强了乐曲旋律的美感,将钢琴与中国的传统乐器结合了起来。
第二,对比复调。对比复调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比的旋律形成的复调音乐形式。对比复调中的对比要素有很多,例如音高、节奏、结构、调性等,且主要包括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这两种复调形式。首先,储望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展现主题时应用了横向对比,例如在第一次展现主题时在高音声部的旋律中用一个低音与两个和弦进行伴奏,在音高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时都应用了纵向对比这一复调技法,使高音声部、中音声部以及低音声部的音色、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四、两首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性
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浏阳河》这一作品时都应用了大量的民族元素,且将民族元素与西方元素结合了起来,所以这两首钢琴改编曲都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与良好的演奏效果。
(一)具有较强的单线性与多声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首钢琴改编曲在音乐主题上都具有较强的单线性,且在音乐织体上具有较强的多声性。首先,线性思维对传统音乐等艺术形式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关键特征就在于音乐主题的单线性。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浏阳河》时虽然应用了复杂的和声、装饰音与旋律技法,但是乐曲的单音旋律仍然呈现单声性轨迹,增强了乐曲的线条性与流动性。其次,西方传统音乐更强调立体思维,所以王建中与储望华将丰富的织体与民族气质结合了起来,展现了作品的民族风格。
(二)蕴含中国美学精神
相比于西方美学,中国美学更强调写意,而王建中与储望华在改编乐曲时都渗透了中国美学精神,增强了钢琴作品的民族特性。首先,王建中与储望华都通过融情于景、寓景于情等情景交融的方式展现了浏阳河的波澜壮阔与细腻温婉,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其次,这两位作曲家都通过以韵传神等方式展现了作品的内在神韵。例如,这两位作曲家都通过起伏、虚实以及强弱等方法丰富了作品的旋律,且通过不同的装饰音增强了作品的民族韵味。
五、结语
在分析与比较后发现,王建中与储望华所改编的《浏阳河》钢琴曲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装饰音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与不同之处。但无论是从音乐本体还是演奏特点来看,这两首钢琴改编曲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且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需要不断学习这两首钢琴改编曲,从而促进音乐领域的发展。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对比分析这两首钢琴改编曲,更深入地了解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