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浅谈竹笛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发表时间:2025/04/26 22:42:09  浏览次数:6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邱 峰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陕西 西安 710054)

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竹笛仅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被完整的保留和发展到了时至今日,以由单一的伴奏角色转变为可以登上世界舞台的音乐主角。近年来,竹笛独奏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很多笛曲都不断涌现出来,笛曲的演奏风格逐步形成,笛子技巧逐步丰富、完善。而在竹笛演奏中,夯实的基本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浅要谈谈我国竹笛的基本功练习。

竹笛基本功;气功;长音;指功;舌功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1987年5月,在河南省舞阳县城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骨笛,经过测定后可以知道它们已有7500-8000年的历史。由此可得,中国竹笛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竹笛的种类由玉屏竹,苦竹,白竹,紫竹,水竹,湘妃竹,蕲竹,石斑竹,红木,淡竹,凤眼竹,梅螺竹等优质竹料经制笛师加工成材制做成笛。当然,吹笛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在膜孔上粘贴一块笛膜,让笛声清脆、优美,极具有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浓郁的乡土味儿。而当我们有了好的乐器,想要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的前提就是要拥有扎实、牢固的基本功。竹笛基本功按项目分类可分为——气息、唇、手指、舌四项。唇的功夫就必须注意风门大小及口劲的适当表现;手指动作干净、利落、速度平均、灵活、有弹性;舌的力度要平均、富颗粒感、节奏不均、能持久等要求,其中,气息的要求最难掌握,这就需要我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练习,严格要求自己。有了好的基础,不仅能高水准的演奏每首乐曲,也能将正确的方法传授给下一代,使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更好的继续传承下去。

一、基本功的认识

笛子的功能主要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其中独奏是最基本的,没有独奏的基本功,参与其他演奏就无从谈起。首先,要对竹笛演奏基础知识有所了解,熟练地掌握竹笛的各种演奏技巧。当然也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如乐理、和声、作品分析等。要广泛的鉴赏竹笛或其他乐器音乐作品,这样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很有帮助。

二、基本功的练习

(一)气功

笛子是气鸣乐器,吹笛时,通过人体吹气及唇部的控制使气流成为一束,以斜面的角度射向吹口,产生边棱振动,在管内形成驻波,发出与管长相对应的频率。

乐音有三个特性,第一是音调,第二是音品,第三是音量。这三个特性的构成条件,除了乐器本身外,首先取决于声源。训练吹笛,要求吹气时有最佳的气流速度,最佳的气流直径,最佳射入吹孔的角度,吹笛的术语称他们为口风,风门,口径角度。他们和乐音三特性紧密相连,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学习吹笛要非常注意,把训练的重点始终放在最基本的要素上,而不是舍本逐末,轻重倒置。

1.气功的训练:

(1)训练唇部的约束力,要让气流集中,区分高,中,低三种气流和气速的变化。

(2)训练气流速度,急而有条,缓而不泻,最终达到气速变化随心所欲。

(3)训练最气流射向吹的孔角度,首先因人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和方向,根据需要而产生的角度变化。

(4)掌握吹笛正确的呼吸方法。

(5)特殊的气功技巧。

训练气功,绝对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由短至长,由弱至强慢慢训练。

2.长音练习要求:

(1)发音平稳,用最自然的状态保持音量稳定不晃动。

(2)发音有质感,找到最好角度,用耳朵听,吹出适当的气量让音色结实有力。

(3)发音准确,要注意演奏时气息的变化和音程关系,主要靠耳朵听。

(4)坚持联系,明天必须保证长音和基本功的练习。

(二)指功

指颤音练习。六个手指分别作弹跳打音孔练习。由慢至快,让手指离音孔2厘米左右,均匀依次练习。手指要放松,微微弯曲。手掌虎口处放松扩张(“虎口可容蛋”)。手指的多余动作要戒除(兰花指、屈指、移指等)。

练习要求;最终要均匀、利落、快速。同样的要求,由慢至快,不要着急,放松是基本。当然,手指也需要力度,平时可以不吹笛,只做单独的手指练习,打孔时可听到打出音孔上的音高。最后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软。

(三)舌

练习方法,先由单吐练起,把每个音吐出力度和弹性,四个“TU”为一组慢练习。

双吐练习。先分开练习“TU”和“KU”。“TU”“KU”声音都要有力清晰。

练习要求均匀,结实有力、清晰、最终达到快速。练舌最重要的就是“点”,一定要有颗理性,这样才可达到吐音即快速又干净。不能只图速度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点”。(建议用小梆笛练习舌)

三、结语

中国竹笛发展几千年,表演艺术由民间到专业,由单一到多元,这些成果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和所有竹笛同仁的共同努力。展望未来,今后竹笛表演艺术的发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一整套科学、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笛表演教学体系;编写全国统一教材。2、提高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理论水平。3、多创作新的竹笛独奏,重奏的新作品。竹笛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延续几千年,是它身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我们依托传统文化,保留其精华,相信这门艺术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一特色鲜明的乐器将发挥出更大的魅力。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