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琦
一、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是欧洲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印象主义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钢琴音乐、室内乐、管弦乐等,其中钢琴音乐在众多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练习曲集、前奏曲集,还有许多经典且一直非常受青睐的作品,如:钢琴曲《月光》、管弦乐《大海》、钢琴小品《木偶的步态舞》、歌剧《菲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
印象主义有时被称为“光的画家”[1],1871年莫奈①(Monet)展出了一幅名叫《印象:日出》的画,也正是因为“德彪西的创作内容对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包括视觉和听觉能感受到的景象)的描绘,其不同凡响与神秘洪亮音质、变化无穷的音色及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在人们面前展示出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幻境”[2],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艺术特征,同样擅长光与影的游戏。在德彪西独有的创作风格下,开创了新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
二、德彪西作品中的“东方元素”
研究德彪西作品时,常常会提到作品中的“东方元素”以及1899、1890年巴黎举办的两次世博会,在这两次世博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了印尼、日本、中国等不同的音乐艺术并因此深深被吸引,创作出许多具有“东方元素”的作品。那么所谓的“东方元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东方元素”,这些元素来源于哪里呢?许多学者各抒己见,如怀特认为:“在世博会上德彪西发现了爪哇音乐特殊的音阶和音色,中国戏曲表演的简约、日本绘画等”[3];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中“东方元素”。
(一)与印尼“甘美兰”的相遇
笔者曾在2013年随高校访问团东南亚三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接触了印尼不同地域的甘美兰,也较系统地学习了东、中、西爪哇、苏门答腊岛屿等地甘美兰的乐器演奏,回国后又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设的甘美兰音乐工作坊、大师课等进行学习,因此对东南亚音乐文化及甘美兰音乐有着一些自己的学习感受。甘美兰(Gamelan)源于爪哇语,主要指爪哇地区一种打击乐为主的合奏,也指运用甘美兰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音乐形式,是传统印度尼西亚锣鼓合奏乐团的总称。在印度尼西亚甘美兰常常在宗教仪式和各种庆典应用,也常常用来伴奏舞蹈和皮影戏(Wayang),我们曾在印尼巴厘皇宫有幸接触到大型史诗《罗摩耶那》的演出,甘美兰乐器即用来为着舞蹈表演伴奏。甘美兰乐器中有金属打击乐器如:钢片琴、釜锣(不同大小)、吊锣等,也有木质打击乐器、鼔与弦乐等。
1、旋律线条与旋律形态
甘美兰音乐是一种多声音乐,不同于西方主调和声,它是一种多层次与多旋律线条交错有序的合奏,其中主题旋律是一条清晰简短、零碎富有特点的旋律线条,并在音乐中不断循环反复。在德彪西的作品《塔》开头两小节之后,一条主题旋律线出现,并伴随简短的片段动机,在声部之间交织盘旋,通过不断变奏重复出现在作品中,哈尔颇(Harpole)认为:“德彪西就是这样采用旋律的重复,节奏的变化和对基本曲调加以装饰这些甘美兰音乐所具有的表现技巧的”[4],德彪西不再运用古典主义时期四小节一句或是主题之间对比发展手法,也打破浪漫主义时期长乐句结构,运用了带有即兴型的乐句,蜿蜿蜒蜒;运用零碎的主题动机,精雕细琢,这是甘美兰音乐的特质,也是东方音乐共有特点,这些旋律形态细节,让人们聆听之时不禁联想到了东方音乐文化。
2、音乐层次与固定低音
在甘美兰音乐中,为了丰富音响效果营造音响层次变化,通常合奏乐器围绕主旋律进行即兴,注意对位节奏精彩且独立。我们在学习一首当地作品即兴时候,老师示范排锣演奏十六分音符或者三连音,钢片琴演奏切分节奏,大釜锣演奏低音区长音,要求随着音乐情绪的需要做相应的节奏对位,形成了高、中、低不同的音区的音乐层次。
在作品《塔》中也有这样固定低音与不同声部的音响层次特点,如开始两小节引子之后,低音区每一乐句出现一次以五度音程叠置形式演奏的长音,在形成乐句分隔作用的同时,丰富了泛音音响效果;中声部以四分音符进行,与主题旋律形成不同的音区的音乐层次感;此外19小节低音区长音演奏,中声部、高声部旋律分别以三连音、四分音符音型出现,使得演奏的每个声部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托。
甘美兰演奏时常会从弱至强、乐器由少至多,速度由慢到快,当大吊锣声音出现速度会突然慢下来,一切回归开始状态。德彪西的《塔》也出现类似段落,在37小节处音乐随着情绪升华逐步加快,声部层次也逐渐变厚重,进行一段时间后低音区以五度音程叠置形式出现,如大锣响起让一切又逐渐回到原点,仿佛还原了甘美兰的音乐特点。
3、和声音响与调式音阶
德彪西的作品中,因为德彪西的作品有着特殊的音响效果,很多学者对和弦及音响色彩进行了分析,结论共通点是德彪西运用的并不是传统功能性和声,那么特殊音响效果来源于何处呢?正如斯多尔布(storb)认为:“德彪西和声摈弃了任何逻辑的关系和功能性,这里起很大作用的是欧洲以外的无导音的音阶的使用,例如五声音阶和全音阶”[5],所以分析德彪西作品中的调式是研究特殊和声音响的关键,例如东方的五声音阶。
甘美兰音乐主要运用两种音律体系,一种是斯连德罗(slendro):一个音程距离不等的五声音阶,另一种培罗格(pelog);由五个小音程与两个大音程构成的七声音阶,而德彪西《塔》中出现了大量五声音调,甘美兰音乐有着相似之处,如78小节中高声部以三十二分音符快速演奏并伴随五声调式的音阶特点很多学者表示德彪西虽然受到甘美兰音乐的影响,但是他的作品并不全像,这是因为斯连德罗音阶(slendro)与西方人所认识的五声音阶或全音阶并不相同,德彪西的创作只是接近,这或许是西方眼中的“东方”。德彪西一生并未真正来过“东方”,在有限的接触中用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巧妙地融合运用,带来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颖音响,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东方并从陌生到接纳,也有学者曾研究发现,德彪西并不是在世博会上接触东方音乐,才开始用东方特有的五声调式等元素进行创作,但是德彪西运用五声调式却成功地将听众与甘美兰甚至东方音乐加以联系。
(二)与标题音乐的东方联想
“标题音乐”产生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指用文字标题的形式来说明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意图或者思想内容,这有别于我们熟悉的一些有标题的作品如:贝多芬的《月光》、海顿《惊愕》等,后者是出版商便于启发听众而加上去的,虽然有标题但不是标题音乐。19世纪音乐热衷于音乐与外部事物进行联系如: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甚至宗教与哲学,有许多浪漫派作曲家有这样的“标题音乐”如:舒伯特、门德尔松、李斯特等。
德彪西也有许多具有东方特色标题的作品如:《塔》、《金鱼》等,德彪西曾在给密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特别喜爱他们的标题:塔、格兰达之夜和雨中花园”[6],塔作为东方佛教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德彪西希望听者从《塔》这个标题去感受东方,从特有的东方调式与旋律特点、特殊的音响表达上感受东方,这不仅是自然风光的描绘,这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还伴随对东方及东方文化向往与想象。
(三)与日本木刻版画及中国漆器的关联
1867年巴黎世博会曾展示许多日本艺术品,当时法国对于日本艺术品喜爱有加,德彪西如同其他法国印象主义艺术家一样,受到日本葛饰北斋(Hokusai)和安藤广重(Hiroshige)等制画者影响,在《版画集》出版时要求出版商将封面制作成模仿日本版画的颜色,还复制了葛饰北斎的《来自金川的起伏谷》作为其管弦乐作品《大海》的封面画,“不仅如此,德彪西生前还对日本及中国的美术与工艺品情有独钟,如由他自己命名为亚克尔(Arkel)的中国蟾蜍木质纸镇、葛饰北斋《富岳十六景》(1823-1829)之《神奈川冲浪里》以及饰有两条金色绯鲤之黑色漆器板等”[7],据悉作品《金鱼》的灵感便来源于漆器信匣盖板,可见这些均影响着德彪西,影响着他的创作。
三、德彪西带来的一点启迪
当我们谈论德彪西与其钢琴音乐,其音乐作品中“东方元素”已成为重要特征之一。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启示,是19世纪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带来的启示,其一,德彪西从对东方文化理解和认同,到使用东方元素进行创作,再到理解深层理解东方美学,这是一种“作曲家对东方音乐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运用”[8],是一种跨文化的理解与创作,体现从“他者的眼光②”到文化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也体现出了多元文化观。
世界音乐就如同彩虹一般多样,那么相互尊重理解、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基础,早在“2010年第29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开幕式上,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曾就主题发言不同‘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正是各自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我们音乐学习的理解,真正的和谐并不是学会统一,而是更好地去理解差异性’”[9],随后韦恩·鲍曼、梅里亚姆等音乐人类学家也积极地继承多元并进的文化历史观,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多元文化,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理解与学习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建立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将其融入日常音乐教学中。
其二,从德彪西这样西方作曲家的眼里看到了优秀的东方音乐文化,那么作为“东方”的我们又该如何保存、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呢?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民族音乐学、音乐学、作曲家及表演艺术方面的专家就此话题进行专业研讨,“1995年12月10日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大会主题为‘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0]杜亚雄教授谈到“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品格,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艺术所不可能替代的。通过母语音乐教育,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使它们能够进入世界各民族艺术之林”,管建华教授也曾提到“中国音乐教育以及中国音乐文化的未来,不是排斥西方音乐体系,而是学好它、深化它以及界定它的文化意义,即它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同时不丢掉自己的传统”[11]。诸多学者与专家教授的呼吁,更加提醒了我们一线的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与传承需要共同的努力与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融入到日常教与学中使更多的人参与共建,为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也为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做出努力。■
注释:
①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是法国重要的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② 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西方人将“自我”以外非西方的世界视为“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