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9世纪,以莫奈为核心的印象派绘画风格受到巴黎艺术界的热捧,印象派的绘画风格打破了传统绘画写实主义风格。德彪西与当时法国的印象派画家接触颇深,对于艺术他们有着共同的认知,深受印象派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在此时,欧洲乐坛上瓦格纳音乐正在红及半壁江山,但德彪西等却不认同,他认为自己的音乐风格终究会取代瓦格纳的地位。果然如此,欧洲大众大范围地接受了他的印象主义。
《月光》;德彪西;创作特点
钢琴曲是德彪西一生创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又对钢琴曲的音乐格式加以改良,不断地变化和弦,他的音乐会让人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德彪西的钢琴代表作品有《雾》《贝加摩组曲》《焰火》《水妖》《雨中花园》等。下面我们就对德彪西《贝加摩组曲》中的《月光》进行分析,从演奏方法和意境描述来阐述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表现力。
《月光》是德彪西钢琴作品创作的代表,是《贝加摩组曲》中的一首。贝加摩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位于意大利的北部,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曾游历了这个地方,从此,贝加摩便成为德彪西眷恋的地方。后来,魏尔伦的诗——《明月之光》再次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贝加摩的迷恋之情,于是他激情创作了《贝加摩组曲》,《月光》是其中的第三首。在音乐史上,以月光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但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及表现手法却别具一格,与别的作曲家有很大的不同。德彪西的《月光》将人带入朦胧的夜色中,神秘莫测的背后激昂奔放,让人捉摸不透又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在《月光》的创作中,德彪西将一种朦胧的意境通过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通过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联想到月光这一主题,就如同月光本身,皎洁、明亮,让人陶醉。同时这首曲子在节奏上为了营造月光的氛围,采用了不协和音,使听众可以联想到月光下各种各样的物体,让人沉醉。
《月光》第一部分1-26小节:该乐段德彪西采用的是9/8拍子。音乐从弱拍开始,第1小节中的双音重复的旋律营造了一个静谧空灵的意境,接下来第2小节有了微小的变化,让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缓缓初升的月亮在云幕中若隐若现。到了第3节又与曲子的开端一样,不过这时的高音逐渐扩开为八度音程,中音区也渐渐展开,音响更加丰满,所以在演奏时要加强一些力度。到了第15小节,旋律部分由高音区转化为低音区,变化较大。弹奏12-26小节时,要把握好左右手的力度,左手作为伴奏,要弹得流畅轻缓,右手是掌握旋律的,要比左手更加突出,左右手音色的完美搭配,会让这一段更吸人眼球;第二部分27-36小节,这一乐段构成了月色的朦胧意境。为了增加曲子的神秘感将月光柔和优美的气氛烘托出来,德彪西在开始时就用到了三度、六度上行琶音结合进行,通过右手来让整个旋律得到控制,左手运用分解和弦的方法,让听众完全地感受到月光所具有的美好形象,出现了临时变音,这不但不会对作品本身产生影响,反而更能增加曲子的神秘感,让人更加期待之后的意境美。重要的是,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掌控,好的力度才能将这首曲子升华;第三部分37-42小节:此乐段调性与前面相比有了较大变化,给听众呈现出一幅精美的神秘画卷。在德彪西的音乐中,不仅有对景色的描述,更加入了一瞬间的色彩与光景,使作品更加饱满生动。。德彪西在这首曲子中表达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月光,他的月光时而灵动,时而深沉,能让听众感知到的不仅仅是月光本身,而是一种关于月光的想象。毫不夸张,德彪西把月光塑造得惟妙惟肖,堪称音乐界的一大奇作;第四部分43-65小节:这一乐段的调性又回到了降D大调,旋律逐渐恢复到柔和平静,仿佛绚烂过后的宁静。我们能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正在逐渐变得很慢,恰好和旋律的第一段形成呼应的关系,同时音乐的力度和色彩表现也同样出众,从色彩方面来讲,德彪西通过对色彩的认知和平常的积累,通过这首作品得以完全体现了出来,他把月光的那种朦胧美和音乐表现精密地结合了起来。在力度方面,《月光》使用了不同层次和音色对比的演奏技巧,这完全符合该首曲子所应有的风格;尾声:从66节以后就进入乐曲的尾声了。听众可以通过这首曲子联想到以下情景:晚风轻拂大地,人们悠闲的睡去,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在不远处召唤着人们,太阳在东方即将升起……这是一种若醉若迷的感觉,通过这优美飘渺的乐曲而得以表达。
如果你仔细探究,你会发现这首曲子和传统的曲子不大相同,因为它没有固定清晰的旋律,更多的是和弦和短促的音调,这是因为德彪西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一种自由洒脱、心生向往的感受,通过抓住瞬间的绚烂,创作出不一样风格的作品。
毋庸置疑,德彪西是近代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他通过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和认知,为大众打开了一扇音乐的窗户。他把他最擅长的营造意境部分完全放在了《月光》这首曲子中,让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听觉体验。德彪西一生的成就是他颠覆了传统形式的音乐,对自己所特长的音乐充分研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可以说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