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430070)
摘要:《为钢琴而作》是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于1896年前后开始创作,1901年出版的一部钢琴曲集,曲集中的三首作品《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和《托卡塔》曲风精致、优美,具有新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双重特征,是德彪西风格转变时期的作品,可作为学生学习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的入门教材之一。
论文从练习中的力度、触键技巧和踏板运用三个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音色控制的能力。
第一节 力度训练
一般而言,演奏印象主义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时,要求其声音特征是轻柔、朦胧,演奏中整体的力度范围在弱或很弱之间。并要求对其音乐做出多种不同的音乐层次,力争达到完美的音乐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出,学生在演奏时,要保持手臂和手腕处于放松的状态,任何部位的演奏和发力不应该是打击性的,而应该是温和的内力触键,靠指尖的控制力做出细腻的力度变化。笔者认为,教师应就以下几点原则来加强学生的力度训练:
一、力度层次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强调印象派作品风格中的朦胧、缥缈的音乐色彩,那么力度就成为了表现这种音乐色彩的主要手法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一定要将声音和色彩作为德彪西钢琴作品的首要要素。并且,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能在力度弱的范围内,做出音色的层次与对比。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做出力度的不同层次,教师可以先从单音开始训练,比如,教师在钢琴上用不同的力度弹奏一个固定单音,培养学生用耳朵辨别不同的力度层次所产生的不同的音色效果,并告知学生哪种力度层次是这部作品中哪些乐段所需要的。
比如,在《前奏曲》第71—90小节,色彩上变得朦胧和神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指出,这段的色彩表现和力度控制应该如何去做,而不能让学生把这段弹的过于死板或过于激烈。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或是让学生回想一下印象主义绘画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等这些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力度的控制能力,加强其力度控制。
另外,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力度训练效果,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辅助练习。比如,就《为钢琴而作》这部作品的和弦而言,和弦的力度和音色包含了许多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和弦的力度练习,教师应把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和弦片段单独拿出来做训练。如在《前奏曲》第43——45小节中,和弦的力度应该是强而有力中又包含一点柔和,用指腹推下去触键,弹完的和弦不要跳,直接放掉就行,做到稍微连一点点的效果,不能出现干燥和砸琴键的音色。而在《萨拉班德舞曲》中大量的和弦弹奏,它的力度基本上都控制在p的范围内,教师应指出,手指的力度控制好,像摸羽毛般的给予琴键力度,既不能太实在,也不能太空虚。
笔者认为,把这些片段性的旋律单独拿出来进行比较和练习,非常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力度运用的概念,对不同强弱的力度要求加以区别,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力度对比的训练
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整个音乐线条趋于平整,没有层次感,或是太强或是太弱。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弱力度与强力度的辩证关系,它们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弱力度的大范围使用,万万离不开强力度的渲染和衬托。因此,演奏中,要培养学生平衡好弱和强的关系。
比如,在《萨拉班德舞曲》中,教师应指出:虽然德彪西喜欢应用弱范围的力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弱奏都在一个力度层次。恰恰相反,学生应在演奏弱力度的层次上,根据内心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做出尽可能丰富的层次与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来。如在第33—37小节中,基本上都是在p 和mp的力度范围内演奏,但在这个范围内,教师仍应该让学生做出力度处理的区别,使音乐流动起来,而不是死气沉沉的。
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对强弱的处理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出设计音乐的线条。如何处理音乐线条的走向,如何丰富音乐层次,我们应当在脑海中有音乐,想象音乐,力度训练回归到音乐和色彩这个中心,才会做的更好,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力度协调的训练
弹奏中要学会运用整个上身、臂膀和手掌相互协调,需要多学习和体会力度从指间转移到指腹,从小臂转移到大臂,从大臂运用到全身的方法。
由于德彪西作品力度和音色的多层次,决定了演奏者在弹奏中触键和发力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做到这点,教师可以在作品中拿出片段进行训练。
比如在《前奏曲》中的34—36小节,是主题旋律的进行,我们在运用指腹触键,而到了连接句第40—42小节,则改成了指间的快速触键,当旋律发展到第43小节时,大量的和弦,需要运用到大臂甚至全身的力度。这一系列的改变,都需要演奏者熟练把握。在这短短的12个小节内,经历了触键从指腹到指尖再到大臂或全身的多次转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力度转移训练练习。
四、多声部中的力度训练
通常,大部分学生碰到多声部的作品时,比较容易忽视多声部分层次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纵向力度层次的发展和横向力度线条发展同样重要,两者需要同时做到,不能忽略其一。
比如,教师在讲解《前奏曲》第134—139小节中,这段的音乐包含了三个层次,低音声部应该做出渐强渐弱的力度处理,中音声部则是很弱的颤音伴奏音型,而高音声部偶尔出现的保留音,在音乐形象上可以理解为远处传来的铃声,梦幻而神秘,处理上应该稍微突出一点。把这三个层次分开来,可以进行单手练习,强化对各个声部的力度训练,提高学生的处理能力。
总而言之,在《为钢琴而作》这部作品中,强力度范围上可达非常强(fff),在弱力度范围上控制在弱甚至非常弱(ppp)。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指出,在这些范围内(特别是p---ppp)也包含了许多渐弱渐强的细微变化,变化出多种层次,学生在演奏学习中一定要加以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节 触键训练
德彪西钢琴音乐追求色彩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触键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触键的角度和方法是音色的质量好坏的因素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快速的掌握印象主义德彪西钢琴作品的触键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触键训练:
一、触键位置的训练
一般而言,根据作品和音乐的需要,分为指腹触键和指尖触键。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示范的教学方法,将同一个片段运用指腹和指尖两种触键法进行弹奏,让学生加以区分和辨别,并指出哪一种触键法更适合作品的演奏。
根据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特点以及作品中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将重心放在指腹触键的训练上更为妥当。
指腹触键即应用手指肉厚的部位进行触键,而不是靠近指尖部分触键。在演奏德彪西作品中,很多时候指腹触键的动作相似于将手指放平,在抚摸琴键,像抚摸羽毛一般。用指腹触键所产生的声音,柔软而温和。演奏中,手指间仿佛有股气息,演奏出来的音乐仿佛有无限延伸的感觉。
指腹触键产生的“温柔的声音”在《为钢琴而作》里面有大量的出现。比如《前奏曲》中的主题部分(第6—23小节)和中间段落朦胧神秘的部分(第71—90小节)。另外还有《萨拉班德舞曲》里面,更是大量的使用了指腹触键的方法。并且,演奏《萨拉班德舞曲》时,音与音之间是“有粘连”的连接——即后一个音要与前一个音有交叉的瞬间。教师在教授中可以弹出运用多种触键方法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聆听和辨别指腹触键所产生的音色效果,进而掌握指腹触键。
二、触键变化的训练
触键的变化是根据音色的需要而来的。在演奏中,指触的角度是多样化的,但根据这部作品的音色要求,总体而言,应避免垂直的触击;触键不能猛烈,避免任何打击性音响。学生应学会饱满、挺拔的音色,而不是尖锐、躁动的音响效果。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触键认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弹奏《为钢琴而作》中,应该使用的是“巧力”而不是“蛮力”,弹奏中手指需要牢靠,而其他各个关节比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应该是自然通透的状态。比如在《托卡塔》的演奏中,快速的跑动对演奏者的手指要求很高,对手指的耐力和技巧是一个考验。在弹奏中,不仅需要速度,还要把音色表现出来,如果《托卡塔》的演奏变成了“烦躁、尖锐、刺耳”的声音,那不妨从慢速开始加强手指的跑动触键练习。
第三节 踏板训练
演奏德彪西的作品,要非常注意踏板的使用。印象主义钢琴音乐,运用好了踏板,相当于为音色和色彩的变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音响效果和演奏者所掌握的踏板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要实现印象主义的音响目标,踏板是除了指触之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踏板学习,也成了关键的教学阶段。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不割裂、多变化以及音色混合等特定效果,要求演奏者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要遵循以下两点:
一、灵活运用延音踏板
德彪西运用踏板制造出了不用的音响效果,在使用延音踏板时,教师务必要强调学生,许多延音踏板都不要踩的过重过深,而应该是灵活的加以控制。有时候为了音乐的需要,甚至要运用颤音踏板,比如《前奏曲》的尾声部分,带上一点点的踏板,这样使得乐句得以连贯而不是干燥1。
另外,通常有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疑惑踏板究竟应该踩多深。其实,踏板的深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比如演奏的钢琴、音乐会的场地等等,学生一定要随时根据耳朵所听到得音响做出调整。
踏板的学习更多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学生靠耳朵去领悟后进行尝试,没有哪一种踏板是一劳永逸的。
二、不能完全依赖弱音踏板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中,弱力度的运用是比较有特色的,他特别喜欢运用弱的力度“p、pp、ppp”,弱音踏板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则代表着追求女性化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强调,不能一味地依赖弱音踏板,而是应该尽量多地用指尖的触键来控制音色。
《为钢琴而作》中太多音色和音乐形象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的运用弱音踏板,并且要能娴熟的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如《前奏曲》中的61小节,《萨拉班德舞曲》中的23小节,《托卡塔》中的100小节,都可以适当的使用一点弱音踏板。
总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用耳朵去支配脚(踏板)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对这部作品的触键学习,演奏中左右手的配合,以及心目中音响的设计,都要与踏板融合一体。
在演奏《为钢琴而作》这部作品中,教师仅仅指导学生弹好每首乐曲是不够的,还要帮助他们把握好各个乐曲之间的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思想感情的关联与变化,以便更好的完成这部作品。
注释: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22.
作者简介:
雷蕾,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教育专业,就职于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