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从巴赫《第一法国组曲》浅谈巴赫的世俗性与宗教性

发表时间:2025/04/29 16:48:06  浏览次数:37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杨与昂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整个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中以巴赫的作品价值性以及后世的流传性最高。在巴赫音乐作品中,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影响因素就是宗教色彩以及世俗色彩。本篇论文从巴赫键盘作品的《法国组曲NO1》进入,尝试通过从和声语言,音乐肢体,曲式结构,创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研究,从中总结提炼巴赫键盘作品的整体风格特点,并例证其世俗性与宗教性的体现,并得出巴赫音乐在这两个方面互相融合并不可分割的结论。

只有从宗教因素以及世俗特性这些文化的角度深挖研究作品,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领会作品更深层面的精神内涵,使巴赫的风格特点更加具体化,准确化,令学生更加通透其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够更加真实,生动,准确地演绎这些作品,体会巴赫作品对音乐后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宗教在音乐的文化内涵中伴有的重要角色。

巴赫 ;世俗性;宗教性;法国组曲;阿勒曼德 ;库朗特 ;萨拉班德; 小步舞曲; 基格 ;织体 ;赋格

巴赫的作品是钢琴学习乃至音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初级钢琴教程》伴随初学的孩童感受舞曲的音乐性;到《小前奏曲与赋格》扩展琴童对音乐格律织体的进一步认知;从《二部,三部创意曲》发展学生对复调对位音乐的理解与掌控;再到《十二平均律》中对三,四个声部的控制与平衡,左右手的协调与配合,声部间纵向思维的形成;从《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对音乐舞蹈性的表达;再到巴赫键盘作品中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巴洛克音乐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哥德堡变奏曲》。

我们可以发现,巴赫的作品是每一个钢琴学习者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它好比每一餐饭中给我们营养和力量的主食,好比那看似稀松寻常却在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滋流淌的水源,他的作品滋养着无数后辈,贵如贝多芬,莫扎特也说他们曾在巴赫的作品中挖掘到无尽的瑰宝,巴赫的作品打破了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壁垒。

虽然如此,巴赫的作品却并不是人人能读懂的通俗小说,其中隐藏着无数机关密道的藏宝图。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对于巴赫钢琴作品演绎的巨大偏差,学生总是抱怨巴赫难弹,很难理解。我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巴赫之美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浮浅之美,他作品中发乎自然的旋律之美,犹如建筑般的结构之美,好似精巧绝妙的机关一般的对位之美,极具民族个性的舞曲之美,这种美是深深藏于文化,藏于历史,藏于宗教中的。无视美并不是真的无所见,我想更多的是不了解。

那么谈及巴赫的作品的精神层面,又不得不说他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特点:宗教性与世俗性。说起巴赫作品的宗教性并不难理解,他曾在莱比锡托马斯大教堂作为宫廷乐长工作27年,作为虔诚的路德教徒,他有着献身上帝的坚定信仰,并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会音乐的创作,他的作品中有四分之三的声乐器乐作品都是为教堂礼拜所作。另一方面,巴赫又不单单是因为宗教而存在,他除去了宗教的桎梏,不只颂扬上帝,也歌唱了平凡的生命,描绘了世俗生活的场景,与人间细腻丰富的情感生活;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不仅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甚至广泛吸收了德国,荷兰,意大利和法国的优秀传统,融会贯通。因此巴赫作品中的世俗性便也清晰呈现了出来。

那么,在巴赫的作品中,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我们以巴赫作品中这首较为经典的法国组曲第一首d-moll为例。

法国组曲第一首d-moll,包含有6首舞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第一小步舞曲,第二小步舞曲,基格。在这里,组曲虽然由舞曲组成,但并非作为舞蹈用途,而是经过风格化后供大家欣赏或演奏的音乐。

阿勒曼德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舞曲,是非常温和的中速四拍子,一般曲风朴素而明快,通常为二段式。16世纪传入法国,巴洛克时期常用来作为组曲中第一首。本组曲的阿勒曼德,是一首典型的德国舞曲,曲速不快,像是溪水潺潺的流动和歌唱,又像是一个人的宣叙,娓娓道来。

开始以弱起小节进入右手略带宣叙韵味的旋律,左手以d-moll的主音作为低音背景音,高音旋律潺潺流动,长线条时而延伸向上,时而下探,若一旦稍作停歇停留在长音上,必然中间声部以及低音声部便以十六分音符予以补充,从而保持节奏律动的不停歇。并且纵向方位,中声部与低音声部的长音滞留,形成纵向和声好似巴赫管风琴版的韵味,致使整个阿勒曼德有种纤细悠长,从容不迫,流动不止的感觉。

值得关注的是,本首阿勒曼德的第一段,在前两行半主题内容的平铺直叙后,多次出现(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在这个关键音型的带动下,从降B到D,再到高音降B,通过音区的不断攀升完成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左手部分出现了一个新的音型,第一次出现在第五小节,由一个长音引出一串d小调音阶,之后分别出现在第六小节,第九小节(此处音阶为g小调),第十一小节。四次这种音型的出现,由中声部逐渐引领着向更深音区过渡,最终将全曲终结在主音D上。

本首阿勒曼德是具有宣叙性质的舞曲,正式庄严,细腻延绵,既将人们带入曲风意境,又为后续舞曲拉开序幕。浓厚的德式韵味,显得厚重稳固,从容淡定。

库朗特是一种在16世纪起源于法国的舞蹈乐曲,法语的意思是“跑步”。17世纪编入组曲的第二乐章,这时分为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为中速3/2拍或6/4拍,情调高雅;意大利式快速的3/4拍子或3/8拍,曲调谐趣流畅。

本组曲的库朗特是属于法式的库朗特。3/2的节拍,令每个小节律动拍点变得稳定而规律,使节奏显得既活泼却又不杂乱无章。然而它不仅仅停留在舞蹈性的特点上,旋律也特别优美,从A到D的五个音的下行排列,在与(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个八分音符)这个特有的节奏型的融合后,组织成了一个简洁却极其生动的主题形象。第二段更妙,开篇以主题倒影的模仿开始,在不改变音乐元素的情况下,规避了旋律多次重复的枯燥,增加了旋律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之后在拉宽音域的过程中,音乐内容不断发展,最后通过几个分解和弦的进行把情绪推向最后的稳定结束。

本首库朗特极其有感染力,它性格鲜明,音色果断结实,曲调明快,极富韵律美感。相较与之前的阿勒曼德,库朗特更具动态,主旋律分别在两手间交替,彼此呼应,相互追逐。充分表现了法式舞曲的诙谐幽默,活泼生动。

萨拉班德是一种庄严的西班牙舞曲,是缓慢的三拍子,第二拍时值较长为其特色。一般在组曲中作为第三首,居于整套组曲的中心位置,在巴洛克时期,比在西班牙流行时期更缓慢,气氛庄重而肃穆。

本曲是典型的萨拉班德舞曲。肃穆庄严,凝重深沉,气息绵长,好像是无助而渺小的人类,在空旷而又无限向天空延伸的教堂里向上帝倾诉祈求。旋律中以第二拍作为一个长句的起始,以及将乐句停顿的长音落在第二拍上是巴赫体现萨拉班德重音特征的两种方法。左手的低音声部像极了上帝拖着沉重的脚镣为人类的罪孽负重前行。柱式和弦好似模仿教堂里的管风琴,厚重宽广,低沉浑厚,好像每一次发音都要深抵人类的灵魂。而中声部形成的平行旋律一方面补充了节奏,另一方面拉长了句子的气息,使情感变得更加浓厚。

在本套组曲中,萨拉班德舞曲是最能表现巴赫的宗教性的部分。在这里,巴赫简直是信手拈来,他好似没有用任何特别的作曲技巧便把他对上帝的尊崇与膜拜表现出来了。他是如此虔诚,好像旋律里的每一个音都浑然天成,自然的好像是他内心的独白。

小步舞曲是一种源于法国的三拍子舞曲,男女对舞。17世纪由民间传入宫廷,以中庸的速度与优雅的风格为其特色。

本套组曲中的两首小步舞曲,互为一对,稍有对比。总体给人的感受是轻巧明快,典雅含蓄的。第二首小步舞曲比第一首更加温暖和缓,旋律线条更加悠长抒情。

第一首是标准的三拍子节奏,每小节的重音一般在第一拍上,令其舞蹈性更加鲜明,中声部旋律与上声部旋律形成互补与陪衬,好似两种乐器的协奏,彼此既互相融合又各有各的步调。

第二首的特点是其旋律总是以同音反复开头,并且重音一直都在第二拍上,使得旋律变得更加绵长抒情,句子更有韵味,情感更加细腻。

我个人认为小步舞曲部分在组曲中更像一道开胃小菜,将人从第三首萨拉班德的深沉忧郁的情感中拉出,清新而又明媚,又为进入后面基格舞曲作一个准备和过渡。它优雅轻盈,精致细腻,充满了法式宫廷的高贵端庄。

基格舞曲是一种起源于16世纪英国的舞曲形式,活泼而富有朝气,每段都以赋格曲的形式开始,第二段是将原来的主题倒置。整体速度较快。巴洛克时代一般以基格作为整个组曲的结尾。

本首基格舞曲的节奏是2/2拍,重音拍点位置在每小节第一和第三拍上,使得整体节奏显得规整而紧凑。附点节奏的使用使得全曲性格果断而坚定。三声部赋格格律的写法,使鲜明而极具性格的主题在第一段中,分别依次出现在高声部,中声部,以及低声部。第二部分,则是以主题的倒影依次在各个声部出现。极快的速度,鲜明的节奏,瞬时而过的三十二分音符经过音使得这个部分紧张而又激烈,将全曲推向一个高潮,在辉煌地咏颂中结束。

本首基格是极具英雄主义色彩的舞曲,曲速极快,可其间展现的情绪却极其丰富细腻。有不平,有抗争,有争斗,有妥协,最后在坚定而果敢中结束,辉煌而荡气回肠。

在分析完巴赫的法国组曲第一首之后,我们充分感受到,巴赫的作品绝不是只写给上帝的,他更多的是在描述着人间的情感,有喜有悲,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英雄主义的豪情,又有温婉细腻的倾诉,有孩童般天真的幽默,又有至击灵魂的深刻。我们无法将其作品中宗教性与世俗性强硬的撕裂开来。他是个活生生的人,一方面尽情体验着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另一方面也永远没有忘记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和教堂乐长的工作。他用着那个时代来自各个国家最最通俗的舞曲曲式,一面淋漓地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却又不经意间回归灵魂层面,回归宗教主题,表达他对上帝与宗教的虔诚。

短短一个十余分钟的组曲,却通过期间一个个短小精悍的舞曲,展示了众多性格情感不同的内容:阿勒曼德的质朴悠长,库朗特的果断坚毅,萨拉班德的庄严肃穆,小步舞曲的清新明快,基格的英雄主义色彩,好似一块块迥然不同的画布在我们面前一一展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巴赫的情感是极其丰富,作品风格是鲜明而多变的,更重要的是:巴赫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不可分割,除去作品体裁的指向性外,在曲风中它们早已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作为学习古典音乐的后辈们,我们只能对大师顶礼膜拜,潜心研究,带着一颗虔诚与谦卑的心沉入巴赫的音乐世界,去学习与继承他的技法,他的 精神;去探索与追寻他的内心,他的世界。

[1]林华.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王健.宗教与世俗:巴赫音乐的双重建构[J].艺术百家,2008.

杨与昂,现任职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任教师。2009年赴德留学,先后就读于德国国立奥格斯堡音乐学院,国立美因茨音乐学院,取得钢琴表演专业硕士学位。先后跟随著名钢琴家Takeda-Herms, Makiko教授,钢琴教育专家Frau Olbrich女士,室内乐专家Herr Mauss先生学习。于2015年9月任职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指导学生获得省市级钢琴专业比赛多个奖项。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