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婉妮
摘 要:弗朗兹李斯特被尊为“钢琴之王”,是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钢琴音乐中,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一首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第十一首《匈牙利狂想曲》是一首技巧方面难度很高,情感表达及其丰富的钢琴曲,在世界乐坊上享有经久不衰的盛誉。所以以它为研究对象,从乐曲的曲式结构、旋律音阶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民族特性,具有很深远意义。
关键词: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民族研究
一、简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套曲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所创作钢琴作品中最具有代表的一组钢琴套曲。这部套曲包含19首匈牙利狂想曲,每一首都有不一样的特点,其中前15首是以匈牙利风格小品为基础创作而成的,而后4首是晚年创作的。这19首狂想曲基本是以匈牙利吉卜赛民歌和民间舞蹈为主要创作来源,李斯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而成,所以这19首狂想曲极具民族特色风味。这些乐曲结构简单而自由,乐思丰富活跃,乐曲的形式虽然不停的变化,李斯特成功的用自己特有的钢琴语汇生动地表现出吉卜赛民族的精神和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一)作曲家李斯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弗朗兹李斯特(Ferenc List,1811-1886)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義时期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钢琴之王”。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6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821年,李斯特赴维也纳师从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学钢琴,跟从萨列里学作曲理论。很快他的演奏收到了舒伯特、贝多芬的高度赞扬。12岁时,父亲送他到巴黎,但因为不是法国人而不能进入音乐学院,所以他未能进入音乐学院。之后,他很快的就称为巴黎社交生活的宠儿。由于有着卓越的演奏技巧和强烈的个性,使李斯特成为一位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李斯特由于自身手的条件优越,所以在演奏技巧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一些弹奏八度的技巧,李斯特可以把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作为一位有史以来影响力极大的钢琴家,李斯特在音乐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一生创造了现代意义的钢琴音乐会,他的作品丰富多彩,极富自由,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主要作品有:超技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等。还有他的交响诗《哈姆雷特》、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等都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二)《匈牙利狂想曲》的历史背景
因为李斯特生于匈牙利,所以他对祖国有着很深厚的情感。自幼时代起,就深深地被匈牙利地区的吉卜赛音乐所吸引。虽然李斯特远离百般磨难的故乡,但在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下,他重新回到故乡,再一次听到了那记忆中的迷人旋律,引起了他对吉卜赛音乐浓厚的兴趣。所以他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熏陶下,通过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积累的经验,来突出匈牙利音乐的民族特点。
他这19首《匈牙利狂想曲》基本上是以匈牙利民间音乐基本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很多是取材于匈牙利地区当地吉卜赛乐手,作品大量运用了当地民间曲调。其中,第二首、第六首和第十五首较为著名。作者经常使用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的形式。开始时,慢速的“拉苏”给人以沉重和坚忍的感觉;而后来快速的“弗里兹卡”段落则表现出欢快、活泼和热烈的情绪。其间穿插变奏和对比,总的速度越来越快至高潮结束。在他这部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也表达了他对祖国匈牙利民族的热爱。狂想曲的产生也推动着匈牙利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民族特性
(一)《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介绍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由舒勒辛格(Schlesinger),献给欧尔齐的。这首乐曲非常有难度,整首曲子结构比较松散,这对于我们演奏者来说比较难以掌握风格。这首乐曲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近似散板,也是序曲,给人感觉是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声音,给人感觉比较自由;第二部分行板,转成了由小调式转成了大调式,给人比较明朗的感觉。在从容的气度中诉说着往事;第三部分再变成活泼的很快的快板,主要是以单音为主的旋律;第四部分达到高潮后进入由升F大调最急板构成的尾声而结束,主要是以八度音弹奏为主。整首曲子是循序渐进的形式来进行弹奏。
这首作品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较为出众,是匈牙利吉卜赛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表现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豪爽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这首曲子,使世界人民了解匈牙利这个民族,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李斯特与自己祖国浓厚的感情,从而也可看出李斯特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民族元素
1.匈牙利民族器乐舞曲
匈牙利民族器乐舞曲可分为威尔本科什和恰尔达什。威尔本科什是18世纪后期招募新兵时的舞蹈伴奏音乐。它的主要特点是速度自由、节奏自由、具有华丽的即兴性。在西欧音乐传统技法的影响下,包含着吉卜赛音乐的因素。在形式结构上,它包含了两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也可称为拉苏,调式为小调,速度比较缓慢,带有忧伤格调、富有歌唱性。第二部分则称为弗里斯,调式为大调,速度是快速的。风格为情绪激昂热烈,通常是描述双人舞。韦尔本科什的特点是由一定的节奏和器乐的华彩结合而成,而这种形式一般出现在结束部。在19世纪初,在韦尔本科什舞曲的基础上形成了恰尔达什舞曲。这种舞曲保持了韦尔本科什舞曲的基本结构特征,但快板部分被大大发展了。
李斯特第十一首匈牙利狂想曲里面运用了这种结构形式。例如,在曲子开头,采用了恰尔达什舞曲的拉舒,是以a小调,标题上的音乐术语为lento,也就是慢板,速度比较缓慢,而接在后面的a capriccioy,意思是节奏可以自由处理,速度和节奏不能太受限制。同时,在乐曲最后一段也采用了弗里斯结构,这种形式常常出现在最后一段,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直至高潮,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匈牙利民族节日狂欢的一面。
2.匈牙利城市歌曲
李斯特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时,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它还体现在匈牙利城市歌曲中,这些城市歌曲与农民歌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也是人民群众所创作的,所以也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民歌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民歌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它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是产生专业音乐艺术的根。对于李斯特来讲,他所掌握和注重的并不是那些他不知道的古老歌曲,而是那些广为人民群众喜欢并流传的新的民间创作。
城市歌曲是由优美的旋律线条和完整的调式和声结构构成的,包括大、小调、和极具民族特色的“匈牙利音阶”、以及自然调式。它们的节奏极具匈牙利地区的民族特点,这些城市歌曲,通常运用主和弦、属和弦及下属和弦这种简单的和弦组合,表现出简谱和自然的感觉。而城市歌曲基本上都会运用到模进、变奏、反复这些创作手法和带有调性变化的作曲手法来表现匈牙利的民族特点。李斯特把城市歌曲看作是当代匈牙利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号作品也选用了城市歌曲的主题音调。在其他作品也有采用城市歌曲曲调的,例如第十二号作品。可见,城市歌曲已经是李斯特创作匈牙利狂想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3.吉卜赛风格的民歌
吉卜赛音乐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最具有特色的音乐,因为吉卜赛人是一个没有固定居地的民族。所以吉卜賽音乐给人感觉比较自由和忧伤。吉卜赛人民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点。
匈牙利的吉卜赛风格的民歌,这些歌曲一般是单声部形式并且是无伴奏的。都具有它自己的“吉卜赛音阶”,也就是以C为主音,即c、d、g、b。而吉卜赛风格的民歌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即兴表演,这也体现了吉卜赛人奔放、自由、热烈的性格。装饰音是吉卜赛民歌的一大特点,它包括有颤音,倚音等各种形式,李斯特利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把这些装饰音和吉卜赛的民族民间风俗相结合,构建出美丽的篇章。比如,在吉卜赛的小提琴表演中,倚音通常会与提琴特有的滑音相结合,这种结合的效果是钢琴演奏很难达成的一个效果,所以这种倚音效果的使用一般多出现在节奏比较快的钢琴演奏中。舞蹈歌曲也是吉卜赛风格民歌的一大特点,一般舞蹈歌曲较短,可多次反复,使用大小调音阶,甚至五声音阶。歌唱时用真声,在旋律中加上大量装饰花腔与滑音,这个在这首乐曲的第三部分也有体现。
(三)演奏中民族特性的体现
1.调式调性
在匈牙利分布了很多吉卜赛民族,李斯特喜欢把传统的吉卜赛民族音阶融入到歌曲里。在调式上,把吉卜赛的民族音阶和匈牙利的民间小调相比较,李斯特发现两者是属于同一个音列,所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整个《匈牙利狂想曲》的创作中,赋予其独特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色。在调性布局上,李斯特在他的《匈牙利的吉卜赛人及其音乐》中提到:“他们的转动系统是建立在对每一个特定系统的彻底否定之上。在真正的吉卜赛音乐中,当大胆进行转调时过渡的和弦几乎是一种前所未闻的浪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音乐剧会对这种‘空中翻跟斗绝技瞠目结舌。”而第十一首《匈牙利狂想曲》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绝技。”在演奏乐曲时,整体上我们必须把握调性的转变,从a小调到升F大调的转变。
2.和声织体
在这首作品中,李斯特大量运用了极具吉卜赛风格的音程和弦。他认为吉卜赛音乐运用了在欧洲很少见的和弦音程,比如增四度、减六度、大七和增七。他抓住这个特点,在创作过程中为音乐主题加上了这类和声织体,使音乐效果更加良好,也使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气息更加浓厚。除了运用很多增四度等欧洲很罕见的和弦音程外,还喜欢运用了大量的副属和弦和属和弦,丰富音乐的灵性。同时,在固有的和声织体中,不管是横向和声,还是纵向和声,都能体现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特色。其中,加入各种变音,如震音、颤音、装饰音、经过音等,不仅能丰富和声,增强了紧张感,还强调了和声的倾向性,丰富音乐形象,使音乐充满意境。比如,在乐曲第十二小节,右手的断奏及和声变化增强了乐句的紧张感。乐曲开头的震音,和声效果给人以小调感觉,比较忧伤,体现了吉卜赛人民流浪艺人的生活状态。
3.旋律音阶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匈牙利音阶。吉卜赛人的小调式音阶经常包括增四度、大七度和增七度还有减六度。该曲开头欧洲和声学中很罕见的音程,比如采用a小调升高四级音以产生增四度,而通过运用增四度常常获得一种奇异的光彩,甚至是一种耀眼的光辉,使乐曲产生了独特的异域风情。
在旋律上,这首乐曲第一部分从较为缓慢的速度开始,通过抒情的陈述表现了主题,在旋律上既有诉说的风格,也有歌唱的个性。第二部分的旋律优美,通过切分节奏及不同调式的转换,表现了匈牙利狂想曲的艺术色彩,为后面的力量爆发奠定了基础。乐曲的第三部分是以单音为主的旋律进行,连续不断的单音构成一段美妙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点。如谱例2,这部分的弹奏需要颗粒性、均匀、流动的音色。也需要对乐谱所标记的强弱做出明显的表现。这需要考验演奏者的技术。第四部分的旋律是极具吉卜赛人民风格的,通过八度的演奏,力量的不断增加,从而完成达到这首曲子的高潮,给人一个辉煌的结束。
4.节奏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出现了很自由节奏,他认为节奏不能稳固刻板,应该根据作品的意境要求,但也并不说可以任意改变,例如在引子部分,出现了Leoto a capriccio,演奏时速度比较缓慢,节奏可处理自由。还有在Aandante sostenuto处,出现了三连音、六连音的不断出现反映了民间舞蹈节奏的显著特点。如谱例3,这一部分的踏板需要慎重,尽可能不要使用太多的踏板,需要正确把握节奏美感,才能反映出匈牙利民族的特点。李斯特还喜欢把休止符和延长音相结合,将吉卜赛音乐的特色表现的更为出色。另外,他还喜欢重新安排了音的强弱,把重音或者是长音放在弱拍位置,体现了扬抑抑扬格节奏的特点。例如曲子最后pretissimo急板部分,作者有把重音放在了弱拍上,给人以不同的音乐效果,反映了吉卜赛民族的特色。
5.音响效果
在音色上,吉卜赛音乐具有属于自己特殊的民族气质,吉卜赛民间乐队中独奏的小提琴、单簧管、匈牙利扬琴、铃鼓等乐器的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音响,都可以在李斯特的狂想曲中找到翻译。而在第十一首《匈牙利狂想曲》开头的震音和弦处标以quasi zimbalo,意思是模仿凶了扬琴的音响,音色晶莹剔透、十分动人。在弹奏震音时,右手的一指和二指作为一个整体,与小指形成一个支撑,手腕需要放松,这样才能弹奏出自然,清晰的扬琴声。引子中部分带附点的尾音,好似铃鼓轻巧,灵动而飘渺。此处的踏板也不适宜用全踏板,因为用了全踏板,整个音响都会浑浊不清,就失去了扬琴那种干净的音色了。而乐曲中的长颤音则像是在模仿小提琴,声音悠长华丽。在乐曲第十七小节处,充满了华丽的管弦乐色彩及过度的装饰,这里的装饰音不能强音处理,要将装饰音清晰、轻盈、优美的弹奏出来。又比如,在prestissimo,急板处,是整个曲子的最高潮,速度极快,在弹奏过程中,左手低音八度要突出,右手旋律要明显,在弹奏八度的时,和弦要饱满,高音旋律线条要突出,就像描述战士凯旋而归的场面。整个音响效果是非常气魄的。
三、结语
通过学习和演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我们可以了解到匈牙利人民的风土人情。李斯特运用了大量新的节奏形式、新的和声还有吉卜赛民族素材,表现出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他们富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把这些民族元素通过自己高超的演奏技术表现的出神入化。从此我们也能看出李斯特对祖国和匈牙利民族的热爱,也正是李斯特坚持要把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素材,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自身的弹奏技术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匈牙利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经典之作。我们经过研究钢琴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运用到钢琴表演中,从而更好的进行钢琴教学,把《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当作是打开李斯特钢琴音乐的魅力,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世界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他的创作背景、民族元素、包括和声、曲式结构等不同的创作手法中研究属于李斯特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从而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多姿多彩,感受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我们自身的音乐修养,加强我们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254-258.
[2] 李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民族性与艺术性的探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56-79.
[4]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132-138.
[5] 郑钧千.李斯特《第十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浅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6] 郭璨.谈钢琴演奏中的“情”与“声”[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18.
[8] 周淑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M].樂音出版社,1998:100.
[9] 袁媛.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触觉、视觉的协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 童师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
[11] 巴托克论文书信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71.
[12] 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