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展开性变奏:李斯特钢琴作品曲式结构探微

发表时间:2025/05/06 15:48:07  浏览次数:43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摘 要:变奏曲就是对乐曲主题或者在主题之下对乐曲进行的种种变化,在历史中的许多作曲家都常常用到展开性变奏这种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是的主题更加的鲜明,具有矛盾的统一性。弗朗兹·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 有“钢琴王子”的美誉, 展开性变奏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有很突出的表现。我们主要就展开性变奏,讲一下李斯特钢琴作品的结构。

关键词:展开性变奏 李斯特 钢琴作品 曲式结构

展开与变奏在作曲理论之中原本是两个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变奏是种种展开手法的一种,展开手法包含了变奏。展开性变奏(Developing Variation)把展开二字用作为变奏的定语,来修饰变奏,变奏是中心词。许多作曲家都常常用到展开性变奏这种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是的主题更加的鲜明,具有矛盾的统一性。

弗朗兹·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一生中写了许多的钢琴曲目,如《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等一些著名的交响曲,他有着“钢琴王子”的美誉。展开性变奏是许多作曲家乐曲创作时的重要的一种曲式结构,作为“钢琴王子”的李斯特,展开性变奏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有很突出的表现。我们就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来探析以下展开性变奏方式在钢琴曲中的应用。

一、 展开性变奏简单介绍

所谓变奏就是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听起来和演奏起来更多变,有利于乐曲更好地表现其感情。变奏曲这种曲式是由民间音乐演变而来。在创作变奏曲时需要先创作出来一个主题,然后再根据所确定主题的旋律等一些因素,来进行其他的变化,与之前的旋律有着鲜明的变化。

原来,展开和变奏在作曲中是两个相互独立但是又有一定联系的词语,变奏就是展开的一种形式。展开性变奏的重点还是在于变奏,变奏是展开过程当中的主线。展开性变奏的对象可能会主题的动机,也可能是乐曲的发展。有时候一个作品中可能会有很多个主题,主题之间的联系可能没有那么紧密,乐曲需要一条线索来加强主题之间的联系,对于几个重要的部分进行展开性的变奏,这样不仅是主题更加的鲜明,也使得整个曲子更有层次。如果,为了凸显重要的主题,而对主题进行不断地重复{1},就会使得作品比较俗,不够新颖。

二、 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展开性变奏

在西方的作曲家中,李斯特是第一位将展开性变奏较多的运用到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家。在李斯特看来,只有将变奏与动机和主题相结合,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带给听众心灵上的激情。在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2},就运用了展开性变奏的手法。《b小调奏鸣曲》是李斯特在创作过程中的唯一一部奏鸣曲,这部作品采用的是单乐章的结构,是对传统的奏鸣曲的一种挑战,他这一大胆的举动,开创了单乐章奏鸣曲的先锋,是后世的楷模。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b小调奏鸣曲》中的结构。

呈示部中的主题与它的副题对比非常的鲜明。主体部分的主调呈示在b小调上,以英雄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托为主题的节拍非常的有力,整个旋律非常的优美,整个节奏的特征非常的明显。主题的曲谱如下:

奏鸣曲的副题是在b小调的平行大调D上展开,呈现出的是一种大气与柔情的主题,主题的人物是上帝与玛格丽特,副题部分变得比较宽广,比之主题部分比较安定。有魔鬼变化而来的玛格丽特此时非常的温柔魅力,是曲中的抒情部分。副题的曲谱如下:

在曲子的结束部分,主题与副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在曲子的中间部分,分别对主题与副题进行展开变奏。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主题之间的对比。而且奏鸣曲的主调b小调在呈示部中得到了体现,同时在副部主题时又返回到B大调,做到了调的回归。作品的插部在整个乐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引进了新的主题——圣母。圣母主题增加了神圣与女性柔美的特点,增加了展开部分的情感,另外,在整体上,整个插部非常的对称,插部是全曲的情绪高潮点。插部在整个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是他创作成熟期的一部作品,非常的具有代表性。对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样的,李斯特的另一部作品《旅行游记》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法。《旅行游记》有很多的章节,在其中第二集中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中,这首曲子的结构是单主题的展开性变奏,通过对主题动机的呈示,并加上变奏{3},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曲子更加深刻的表达了曲中人物对于爱情抱有的美好憧憬。在他的第二阶段中,他采用的主题结构式4+4+6这种结构。这部分的曲谱是:

在这一章节的第三部分,所采用的结构式4+4+9,变奏部分更加具有动感,之后的将整首曲子推向最高点。这部分的曲谱如下:

在这章节的第四部分,结构就是4+4+4+4+4+6,这部分的变奏仍跟上面的旋律一样,为了使得乐章更有力量,同时进行和了和声,曲谱如下:

在章节的末尾部分,出了主题之间的对比,一个是非常的黯淡,一个是充满希望的,充分的表达出了李斯特作曲时的矛盾而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在李斯特的《瑞士游记》中的第六首《奥伯曼山谷》中,也有展开式变奏首发的运用。这部作品是根据赛南库尔的小说《奥伯曼》创作而来的{4},李斯特将主人公人心的冲突表现的非常的好,是《瑞士游记》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奥伯曼山谷》在结构布局上是一种三部性的布局,在《奥伯曼山谷》的1- 74节中,采用的是G大调,主题非常的鲜明,带给人一种气氛低沉的感觉,将主人公奥伯曼忧伤的情绪表达的非常的好。在75 - 118节中,采用的是C大调,与第一部分低沉的氛围不同,这部分非常的抒情,有一种大自然恬静美好的感觉,放松了人们的心灵。主题与副题之间强烈的对比,将心情的转变非常的明朗。在119 - 169 节中,是对主题的展开,这一节也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B大调开始,织体非常的紧密,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感觉,大事来临前的节奏;第二部分是以e小调开始,在g小调结束;而第三部分则是开始于g小调结束于e小调。在170 - 179节中是E大调,对副部主题再现。在180 - 204小节中,则是回到了e小调上,实现了回归。205 - 216 小节就是整个曲子的尾声部分。

这三部作品都是李斯特非常出色的三部作品,对于展开性变奏的应用也非常的好,非常的具有特色。

三、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曲式结构的特点

展开性变奏通过各种元素的加入,使得整个乐曲不断的发展,进而达到一种圆满的境界。李斯特的变奏手法,在另一位大师的作曲中也有着很多的应用,他就是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中包含着整个曲子的布局。后世的很多作曲家都对展开性变奏有一定的理解。相比于这些作曲家,李斯特在其作品中对于展开性变奏的运用,更加注重的是主题的对比这一块。李斯特认为音乐真正正需要的是情感,李斯特的作品中,总是赋予人物很多的情感。在对情感进行表达时,李斯特使用速度的变化来表现情感的不同。如李斯特在《b小调奏鸣曲》中的速度变化,形象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在经历过各种感情的波折之后又回到起点,非常形象的展现了主人公的人生变化。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主题在速度、幅度、力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灵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使得钢琴作品在细节的表达上更加的丰富,对于整体结构的层次上也有一定的作用。这种矛盾冲突的手法需要作曲家内心深处处于非常矛盾的状态。李斯特的作品通常都有着矛盾的冲突与统一,这种展开性变奏手法正好有利于李斯特内心矛盾的种种表达。

总结

李斯特对于展开性变奏的使用非常的频繁,他的作品中对于展开性变奏的运用几乎达到了巅峰。在他的《b小调奏鸣曲》和《旅行游记》中的许多作品都有着展开性变奏的应用。这一手法的多次运用,决定了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风格。

注释:

{1}杨和平.论展开性变奏手法及其发展[J].音乐研究,2007,(4):72.

{2}于红.探究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特点[J].音乐创作,2013,(1):158.

{3}任陆.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展开性变奏”[J].大舞台,2013,(4):46 - 47.

{4}张婵.从《奥伯曼山谷》谈李斯特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多功能化[J].黄河之声,2012,(1): 67.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方芳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