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语洁 黄蓉
一、门德尔松
(一)生平简介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 年2 月3 日—1847年11月4日),德国犹太裔作曲家、钢琴家、风琴演奏家和指挥家,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他的作品以优雅、华丽著称。门德尔松本人从小就接受了高等的音乐教育和艺术熏陶,这也是他的作品风格旋律优美,充满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的原因之一。
门德尔松创办了德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全名为“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Leipzig),成立于1843 年,是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也是德国最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位于莱比锡市,1876 年被正式命名为莱比锡王室音乐学院。其间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享誉国际的作曲家曼考普夫(Mahopf)、著名的德国小提琴家维德曼Wdmann、欧洲的小提琴演奏家及教育家巴尔蒂尼斯(Bldini)、德国资深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施罗德(Schreder)都曾于此任教。
门德尔松是与莫扎特能够并驾齐驱的完美曲式大师,他将古典主义的庄严与浪漫主义的情感,在作品中得以完美融合,给人以诗意的高雅之感。其本人在创作中善于将华丽的旋律谱写到正规严谨的古典曲式音乐中,因而他更是一位喜欢歌颂生活自然美好的诗人。
(二)音乐创作
在门德尔松的创作生涯里,他创作了许多各式体裁、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芬格尔山洞序曲》 《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以及《意大利交响曲》等都是十分著名的作品。而最早可以说具有“成熟”意义的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门德尔松于1826 年创作)与《赫布里底群岛序曲》,这两部作品就已然表现出门德尔松高超的创作技巧和独树一帜的旋律风格。随后,在其创作历程中,体裁风格也开始大为扩展,逐渐出现交响曲、协奏曲等大型作品,但在“技巧”或情感的方面并没有大幅度的进展。
而后,门德尔松在创作层面,更多地开始追求情感的美妙与和声曲式的完美结合,这在其作品《以利亚》的首次表演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为维多利亚中期时的音乐趣味定下了走向。接下来,门德尔松在创作中更是大胆探索,在《宗教改革交响曲d 小调)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曲式结构与瓦格纳风格的体裁展现就证实了这一点。钢琴独奏《无词歌》,更是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元素。而《马太受难曲》所带来的声势宏大的演出,为巴赫的音乐复兴发挥了重大作用。
纵观门德尔松·巴托尔迪这位钢琴神童的一生,在年仅14 岁时就组建了自己的私人乐队,这当然也和他富裕的家庭离不开联系;16 岁的时候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弦乐八重奏》;17 岁完成了《仲夏夜梦》序曲;20 岁时指挥了《马太受难曲》;1829 年,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学院进行指挥演出,引起巨大轰动,自此成为名声大噪的指挥家,同时,也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贡献;1835年,成为莱比锡当时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42 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1847 年11 月4日去世,终年38 岁9 个月零1 天。
二、《随想回旋曲》
门德尔松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古典音乐,并因为家庭因素长期在高雅艺术的环境中探索与成长,使其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天分。在钢琴方面,门德尔松从小便开始展露天赋异禀的专业能力,他富裕的家庭更是能够为其提供私人的管弦乐团,这个乐团不仅能够为门德尔松提供指导和批评,还能为他随时提供个人作品的专业演出,这都为其未来的音乐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创作背景
《随想回旋曲》是门德尔松在15 岁时创作的作品,是门德尔松音乐道路上最早的创作。《随想回旋曲》最早是以《练习曲》之名于1828 年出版,后来通过对这首钢琴曲的再次修订,在1830 年才以《随想回旋曲》的名称正式出版。回旋曲这个体裁是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之一,这类音乐题材在许多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中,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创作体裁。
(二)创作风格
因《随想回旋曲》这首作品是门德尔松在少年时期所创作,得益于其显赫的家庭背景,门德尔松的童年充满幸福感,看待世界的角度从美好与探索出发,所以,这首作品饱含着他早年的纯真与好奇、天真与烂漫。
(三)艺术特色
《随想回旋曲》中采用了大量的和弦与八度,体现了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是主调风格为主导。门德尔松钟爱于古典音乐,其作品并不惯于使用浪漫主义的具有戏剧性和夸张性的音乐来表达自己,他的作品没有强烈的音乐冲突感,但却更加贴切当时的音乐风格。
三、《随想回旋曲》的赏析
(一)曲式分析和旋律的演奏
(1)随想部。前26 个小节是随想部分,在E 大调之上以四拍子呈现出抒情自由,这个段落给人以一种神秘的感受,带给听众想要一探究竟的感受。在演奏这一段落时,仿佛出现了来自湖边起舞的精灵少女之景,因而,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把它看作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2)引子。《随想回旋曲》的序奏以行板的速度和pp 的和弦缓缓地引入,第123 小节虽然是引子,但却是全曲感受的重要引领部分。曲式为规整的并列单二部结构,旋律优美并充满诗意,给人以美好生活的自然赞美。左右手旋律对比强烈,并构成和声序列进行,左手用八度音型,虽然音高不断向上推进,但仍然要保持在pp 里面,形成由低向高推进的句式。右手弹奏起来要整齐,突出旋律音,使音乐变的灵动起来,右手伴奏部分的旋律感也要稍微加些变化,即使是一样的音型也要弹出不一样的音色,每一个小节要有区别,这种变化既要明显又要听起来悦耳,建议在每个小节都根据音符旋律的走向做出强弱变化的调整,呈现引出欢快明亮的音乐主题。(3)主题。进入到第4小节开始步入主题,和弦转到左手弹奏,旋律部分则由右手弹奏,此处应弹奏的连贯而轻盈,当把这部分看作为一个整体时,连音、连跳音、修饰音都应弹出不同的音色,使音乐充满欢乐的情绪,踏板的切换更要避免声音粘连,整体弹奏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音乐色彩动人。第六小节既有跳音又有连线,这里的音要弹出颗粒感,但并不是完全独立,在每个乐句结束处,更要注意乐句之间的呼吸,强调右手主旋律,主题由模糊走向清晰,并出现力度的强弱对比。到插部b 部分进入G 大调,旋律多为跳跃,与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弹奏时主旋律在右手,中声部要轻,协调好各个声部之间的关系和每个句子之间的“呼吸”。左手的伴奏是单音加和弦,弹奏时要稍微地突出和强调低声部的单音,让音色能够更加的饱满,和弦更要弹奏的整齐,即使是一样的和弦也不能死板的演奏,要听出细微变化。至12小节渐强,这里的音型时值不长,演奏时不能赶着,要一点一点地弹出去,到长音5 时作“呼吸”,左手的八度要支撑好,右手弹奏清楚并做出渐弱。14 小节的32音型节奏,弹奏不能黏糊,一拍一个音,装饰音弹奏时可以减慢,不用快速演奏。15,17 小节随着音的走向而波动,演奏时给人以加快的感觉,但实际要控制在节奏里,到第18 小节释放情感时,18、19 小节更是ff,情感表露的更多,但在这里要注意,19 小节要比18 小节稍弱,要为第20 小节的p 作铺垫和准备,情绪逐渐回归平静。22、23 小节的主旋律在右手的高声部,但要注意这里左手的琶音也要连贯,不能断,23 小节后右手的拍子为空拍,左手给了重音,但不能给人以突兀和刻意强调的感觉,这里的演奏要让听众有继续倾听的欲望,最后一小节随着主旋律减慢,手要慢慢离键,情感上要为回旋部分的到来做充分准备。
(二)回旋部
随着弱起进入了回旋部分,这里的速度是急板,转调到了e小调。(1)主部A。序奏的慢板换成了回旋,主题共出现三次,旋律音左右手各交替表现,要演奏出欢快追逐的感觉,像天真快乐的孩童在森林里嬉戏玩耍追逐的情境。保持右手主旋律音的清晰走向,左手的八度跳音要演奏清晰,更好地表现出活跃的气氛,弹奏时注意力度的强弱变化,给人以孩童俏皮的感觉。(2)叠部B。回旋曲B 段是舞曲的感觉,这里转为G 大调,主旋律呈现在右手,中间声部要轻,第13 到15 小节不能弹奏的急促,旋律到这个部分虽然是激进的时刻,但在速度上不能加快,不能没有支撑。16小节到24 小节由左手演奏主旋律,和前面的右手要有交相呼应的感觉,右手的琶音需要单独进行练习。演奏时不能拖沓,跑动的要灵巧,左手要加强指尖的力量练习。弹奏到了和弦的地方要注意音量不能突强,主旋律的音要连贯不能断,25 小节到30 小节都要把连线的第一个因突出,保持旋律线条的连贯,29、30 小节这里的左手是三拍子的感觉,到了第31 小节和35 小节之间是一个推起来的小高潮,演奏时不能突兀,给人以优美,充满诗意的感受,可以把它当成是回到主题的一个过渡,为主题的第二次出现作好铺垫。(3)叠部C。这里这个乐段右手部分是琶音,低音的弹奏不能重,和弦要整齐,中声部保持在pp 里,到最高时做出渐慢,节奏回到原来的速度,这里要对右手加以练习,从第17 小节的旋律到八度的弹奏都要支撑在情绪上。(4)尾声。此部分21 个小节到最后结尾的八度的音符十分密集,不断的渐强到结束,左右手的八度交替弹奏,虽然这里是ff 推到fff,但更要弹奏出层次感,强弱的对比也要控制在合理的对比中,结尾部分的和弦弹出后手指慢慢离键,弹出一直在延长的音色,给人要结束落幕的感受。右手的七和弦,fff 的音量,强音结束到了主音上。
综上所述,《随想回旋曲》作为门德尔松早期的代表性作品,整首乐曲描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充满诗意的画面,在弹奏时仿佛呈现着精灵在森林里翩翩起舞的美好景象。这部作品具有绚丽的演奏技巧与浪漫的抒情旋律,并巧妙地搭配了和声和对位式的性格乐段,呈现出既对比又平衡的独创曲式,从而成为备受演奏者所青睐的经典钢琴作品。